新大众文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的文艺现象,它的出现带来了文艺界乃至整个社会不小的变动。那么它与文艺评论是什么关系,文艺评论与新大众文艺如何互动共生,这是摆在我们文艺评论家面前的新问题,也关系到新大众文艺如何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商榷。
什么是新大众文艺
所谓新大众文艺,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由普通民众广泛参与创作,传播的文艺形态。它以新技术如短视频平台、AI工具、虚拟现实和新媒体为载体,打破传统文化的专业壁垒与雅俗界限。形成全民共创、共享的文化生态。总之,新大众文艺在技术上主要依靠互联网,是直接由网络技术催生发展起来的,在形式上具有大众的特点、全民的参与,真正实现了文艺回归人民。
新大众文艺的特点
新大众文艺依托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和呈现方式,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文艺表现形式。在新大众文艺时代人人都有平台、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可以发声,它改变了传统文艺传播的固有观念,从过去文艺的精英化转变成大众化,从以往的中心化转变为散点化,它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专业和非专业的限制。它的生产方式和传播形式不但新颖而且多样,有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才艺直播,以及微信、抖音等平台。大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文艺创造能力,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艺全面介入社会的现象,并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使审美演变成为一种消遣功能,真正实现了文艺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文艺化。
文艺评论要“与时偕行”
《易·损》:“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发生的,人们应当顺应这种变化,与之同行。同样,新大众文艺时代的文艺评论也要随之发生改变,与之互动共生。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与之偕行”呢?应做好以下“三变”。
一是身份的改变。在传统的概念中评论家似乎扮演着裁判的角色,往往居高临下、指点江山,是评判文艺作品好坏的判决者。然而,新大众文艺的出现,这种身份和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评论家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特权,而是人人都是评论家,人人都有评论的权力和渠道。
二是方式的改变。以往的媒体主要依靠报纸等实体传媒形式,资源少、周期长、载体空间有限、方式单一,而新大众文艺时代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评论形式,跟帖、弹幕、点赞、社群中的讨论等等,不仅可以实时评论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三是受众面的改变。以往文艺作品的产生周期长、传播数量少、受众面有限,而新大众文艺的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的阅读、点击和观看量往往有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上亿的也不再少数,因此,文艺评论也要适应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才能在新一轮文艺的变革中生存、立身,起到文艺评论的独特作用。
新大众文艺时代文艺评论的新作用
虽然新大众文艺时代给文艺评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文艺创作与评论犹如车子两轮、鸟之双翼的基本关系始终未变,不过,它给文艺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文艺评论起到了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大众文艺打破了专业的某种界限,要求评论家具有跨专业评论的能力,和新大众文艺一样评论家的大众化倾向更加明显。二是新大众文艺打破了雅和俗的绝对鸿沟,在雅俗中怀有更大的包容性,要求创作者和评论家在对话和交流中产生共鸣,在以往的“个性”评论中以求的“共性”的相互“平衡”。三是在以往精英评论要求尽量达到一致评判标准的情形下,建立评论的多元标准,以达到创作和评论价值的意义共建,而不是使对方一定要信服甚至屈服。
新大众文艺时代文艺评论的任务
虽然,新大众文艺表现出诸多传统文艺所没有的特点,也展现出传统文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更不容忽视,我们只有看到它正反两个方面,才能保证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一是评价标准尚未建立。显然传统文艺的审美标准难以直接套用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特点和传统文艺有着本质的差异,它的大众性更会带来质量参差不齐、内容肤浅、低级趣味等,所以更需要文艺评论的介入,这种介入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引领和提升。二是新大众文艺突出表现为大众的特征,处理好思想性、艺术性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关系,文艺评论也应该发挥其重要作用。不管什么样的文艺,都要有健康的思想引领、精彩艺术的表达和市场经济的支撑;三是新大众文艺是完全依赖网络技术,其中审美同质化、表达的模式化、大数据算法和流量价值导向等,必然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文艺评论的导向、引领和提升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还有,新大众文艺的理论构建,也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文艺评论不仅要依托学理的支撑,更要对理论建设和阐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新大众文艺时代只有文艺评论与新大众文艺创作“与之偕行”,互动共生,才能健康有益的发展。文艺评论只有适应新大众文艺的特点才能真正发挥文艺评论的独特作用。让我们的评论家和新大众文艺家携起手来,迎接这个新的文艺形式,拥抱新大众文艺时代的到来。
衡正安简历
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
2025-07-15 11:31:00
2025-07-15 09:26:00
2025-07-10 12:33:00
激发青春力量 融入现代生活——云南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新光彩
2025-06-30 08:11:00
2025-06-24 09: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