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光芒永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8月28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承办的“抗战精神 不朽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宣讲活动在惠州举行。
围绕国家蒙难、众志成城、中流砥柱、复兴使命四个篇章,宣讲员们深情讲述了华南抗战的峥嵘岁月。东江纵队艰苦卓绝的游击抗争、侨胞捐资捐物的赤子情怀、跨越语言国界的战友情谊……一个个浸润着血泪与信仰的故事,让那段岁月变得可感可触。
“听到战士们死守阵地、宁死不退的故事时,眼泪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要让伟大抗战精神像种子一样在我们这代人心里扎根”……整场宣讲,热泪与掌声交织,有观众表示,这次宣讲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更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要把“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情感转化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行动,在各自岗位上以奋斗践行使命,让伟大抗战精神在南粤大地薪火相传。
奏响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
“唉!母亲,我无时无刻都想你老人家在艰苦困难中过活着!俗语云‘忠孝不能双全’,这就是为什么我告别了你老人家,为祖国而效忠!”……随着大屏幕出现原惠(阳)东(莞)宝(安)抗日总队大华游击队中队长余铁夫烈士的照片,汕尾市海丰县融媒体中心全媒编辑部副主任朱宗钦、广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陈晓琳和余铁夫之孙余成洋,娓娓讲述起1939年余铁夫提笔给远在家乡的母亲写的一封家书。后来,母亲还是知道了,她的铁夫再也回不来了。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广东人民共有150万人应征入伍参与对日作战,其中22万将士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广东人民自古以来就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讲解员文丽雅讲述了十九路军将士碧血洒淞沪的悲壮故事。历史画面中,守军的背后都有一顶如出一辙的大竹帽,从竹帽上的字迹,可以辨认出,他们正是来自广东的第十九路军。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老兵告诉她,这顶竹帽是粤军的象征,更是亲人、是故土、是家国的象征。这些背着竹帽离家且是少年身的广东子弟,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下“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的铮铮誓言。
伴着《黄河怨》的歌声,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季文静讲述起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故事。1938年,冼星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寒冷的窑洞里、昏暗的油灯下,《黄河大合唱》诞生。1944年,《黄河大合唱》被翻译成英文,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杰出战歌。“80年过去了,星海先生,您看到了吗?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您盼望的‘胜利交响诗’在新时代奏响!”季文静动情地说。
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历史洪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
“人生自古谁无死,你们要杀便杀,我一个老太婆死了,还有我的儿子,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抗日志士,你们杀不绝,他们一定会替我报仇!”……东江纵队女战士李淑桓一共生了7个孩子,她把7个孩子都送上了抗日战场,最小的儿子牺牲时只有18岁。1941年9月,这位英雄母亲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广东省话剧院以话剧形式,生动演绎了李淑桓的光辉事迹。
“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这首传唱至今的战歌,诉说着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拼死抗敌的铁血传奇。梅州市蕉岭县桂岭学校教师曾涛说,歌曲中的抗战英雄谢团长,正是来自梅州市蕉岭县新埔镇尖坑村的抗战英雄谢晋元。四昼夜激战中,谢晋元部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以牺牲10人、伤37人的代价,毙伤日军200余人,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周琳讲述了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的烽火侨心。在党的领导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迅速发展壮大,全盛时期规模达500多人。在抗日救亡旗帜下,世界各地各种抗日团体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940多个,凝聚起千百万华侨。回国参军参战的仅美国广东籍侨胞就有4万多人。抗战期间,华侨捐款总计超过13亿元,侨汇达到95亿元以上。他们以“根在华夏”的赤诚,用生命践行着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言。
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沦陷,困于港九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有300多人。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对他们的危险处境极为关注,组织了惊心动魄的大营救。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副馆长张志英讲述了这段“秘密转移”。1942年11月22日,最后一批被营救人员几经辗转,安全到达苏北抗日根据地。文化名人大营救历时11个月,行程2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抢救出800余人顺利脱离日军魔爪,无一人伤亡无一人落入敌手,得到中共中央、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之子王勇劲精彩讲述了84年前的百花洞伏击战。1941年6月10日晚上,日军长濑大队及伪军600多人由东莞分两路袭击大岭山百花洞。收到情报后,我军几支部队急速赶往百花洞,一张大网张开了,等待日军自投罗网。百花洞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打死打伤日军大队长以及官兵五六十人,缴获了长短枪10余支和一批弹药物资,还缴获了几匹战马。战后,驻广州的日军华南方面军的头目称,“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教师李保珍精彩讲述了83年前的西海大捷。1941年10月17日凌晨,伪军分三路向西海发起进攻。而我军能直接参战的兵力仅有250人左右,人手不足,装备简陋,但林锵云、谢立全、刘向东带领的广游二支队,早已凭借对水乡地形的熟悉做好了万全部署。最终,我军以微小代价击毙伪军200余人,俘虏110余人,缴获长短枪450余支、子弹1万余发,挫灭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极大鼓舞了珠江三角洲军民的抗战士气。
“这是2024年发生在深圳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的一幕场景:一位美国老人在一面布满岁月斑驳的三角旗前久久伫立,感慨万千。”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持人吴庆捷说,这位老人是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克尔的后裔大卫,此次,老人捧出一块记载着历史的“血幅”赠给纪念馆,“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十二个字力透布帛。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东江纵队先后营救了8名盟军飞行员。救援行动促成中美双方建立了紧密的情报合作,美方盛赞东江纵队的联络处是“美军在东南中国最重要的情报站”;陈纳德将军多次来电,对东江纵队表示致敬和感谢。
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讲解员罗慧娴的笔记本里,珍藏着近10年来走访近百位革命老同志及其后人的珍贵口述记录。她回忆起2021年采访东江纵队女战士陈文慧时的场景:“奶奶说完‘日本仔,敢来欺负我们泱泱大国,岂有此理,打他!’就笑了,大家也笑了,可笑着笑着,眼眶都湿润了。”如今,罗慧娴带着这些故事走进学校和社区,当看到学生们脸上流淌的泪水时,她坚信,“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扎根,不管以后长出的是花、是果,肯定都是红色的”。
人民军队为人民而生,为和平而战。73022部队“硬骨头六连”官兵追忆了1937年10月18日的那场硬仗——雁门关伏击战:连长李子贵率队冲锋、壮烈牺牲;指挥员贺炳炎将军没有麻药,忍痛锯断右臂……这份硬到骨头里的气节,深深融入了一代代官兵的血脉,也最终铸就了“硬骨头六连”这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如今,“硬骨头六连”带着“三股劲”和“四过硬”精神荣立集体一等功9次、集体二等功29次。宣讲最后,73022部队“硬骨头六连”官兵现场作出坚定承诺:“我们要用新时代的强军伟绩,告慰先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华南抗战在中国南大门树起了一座坚实的屏障。”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文献编研处)副处长安娜分享了一组沉甸甸的数字:东江、琼崖、珠江等7支纵队活动范围遍及广东70多个县和广西部分地区,作战3000多次,牵制日伪军15万人,开辟根据地和游击区9.7万平方公里。安娜说,这座屏障的树立,离不开党中央的领导,离不开地方党组织的发展,离不开鲜血和生命的浇灌。华南军民团结一心,形成了抗击日寇的钢铁洪流,最终将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见习记者 吴静涵
2025-08-29 09:13:00
英雄不朽 精神永存 随州市走访慰问抗战老兵梅祖堂并颁发纪念章
2025-08-26 12:24:00
受第13号台风“剑鱼”影响,水利部针对3省区启动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
2025-08-24 10:55:00
2025-08-19 08:55:00
学院精神:全国美术院校民族题材作品巡展在长春启幕 百余件佳作绘就多彩民族风情
2025-08-17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