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
武川到呼和浩特穿过阴山有一条蜿蜒曲折之路,此路全长45公里,古书中称此路为“白道”,民国时期称“归武大道”,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呼武公路。这条路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征战、融合,穿过阴山的交通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
北魏时期,当局者为控制这个交通要冲,防卫柔然,在此设立了武川镇,乃北魏“六镇”之一。从这里走出了北魏、北周、隋唐时期的多为皇帝及重臣。例如北周创立者宇文泰即为武川首领,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及其父祖也曾为武川军人。唐朝李氏的祖先也被认为是出身于武川镇军人。
可惜的是,武川古镇的遗址所在地却是众说纷纭,难有定论。考古及历史学界起初认为土城梁古城是武川镇城址,但近年通过考古的不断发现,又认为二份子古城处在柔然从达尔罕草原南下的最近的必经之路上,也有相当大可能是武川镇城址。有说在希拉穆仁城圐圙,有说在下南滩古城。
“白道”,顾名思义,就是白色之路,因该道地上之土为白灰色而取其名。道路两旁是郁郁葱葱之青山,唯道路独白。白道建在蜈蚣坝这道山梁上,它蜿蜒曲折,绵延数十里,盘绕于大青山上,象一条长长的蜈蚣一直从山腰爬行到高高的山顶。当然实际上这里并不盛产蜈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大青山乡蜈蚣坝坝顶之上,现有遗址及国宝碑在坝顶村东1.1公里。汉长城,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行幸阴山,观云川”,即来到阴山祭天观天象。
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这个“观云川”的地方。内蒙古考古所副所长、本次考古负责人张文平研究员认为,初步判断,孝文帝“观云川”就在这个地方。根据对出土文物的年代鉴定,初步推断这一遗址使用时间大体在公元430年至490年之间。
坝顶遗址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蜈蚣坝坝顶之上,坝顶村西南1.7公里。推测该遗址为北魏阴山皇家祭天遗址,最早修筑于太武帝拓跋焘“阴山却霜”时期,毁废于公元524年爆发的“六镇起义”之际。该项发现填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祭天遗存的空白。
该遗址由祭坛、内环壕、内垓、外垓、外环壕等五部分组成。祭坛房址内部出土北魏时期的陶器、石器和铁器,内环壕底部堆积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骼,主要是马、羊的头骨和肢骨。
北魏没有修筑长城,而是于阴山设立了大型祭祀场所,该场所采用中原传统的礼制建筑形制,又兼有北方游牧民族圣山祭祀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物见证。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吉鸿昌“化险为夷”碑刻位于坝顶村沿公路往西2公里沟里的石崖上,建立于1926年。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6年春,时任国民党绥远警务处长的吉鸿昌在当地义工帮助下带其所属部队重修蜈蚣坝,将古白道从山顶改至谷底,3月完工,成天堑通途之举。吉鸿昌楷书“化险为夷”4个大字。
石刻旁边有个大仙洞,附近村民供奉诸路大仙,香火旺盛。
在大青山深处,武川坝顶村附近。1938年9月大青山支队在此全歼日军80余名,击毙少佐军官1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
村南公路旁,武川县政府立了一块石碑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