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湾区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版图上最醒目的标识。15世纪以来,以两次“工业革命”为支点,海上贸易的发展,催生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的勃兴。
粤港澳大湾区,澎湃的海洋向珠江口延伸,形成“A”字形的浅海河口湾,这里是中国第一“湾”。
全球湾区,各领风骚。启动建设6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首个以“湾区”命名的城市群,正在演绎一场深刻的高质量发展变革。
海洋,是湾区的母体。2024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引领下,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文旅产业“百业”兴旺。
这里是陆地的尽头、大海的起点,也是解锁海洋经济的独特试验场。沿着“海洋—海岛—海岸—天空”立体开发,湾区文旅创新业态进入“集群爆发”的新阶段。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发起“赶海大湾区”大调研,走读“海岛”“双桥”“牧场”“游艇”“岸线”“低空”6大新业态场景。
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集“跨海穿云、问天探海”的中国“超A”文旅圈,呼之欲出。
随着文旅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向海洋、向天空、向未来解锁“新场景”,创新业态迎来“集群爆发”:
——海岛游,从单一观光走向复合体验。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的海岛数量居全国第三,大小岛屿多达1963个。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岛数量超过1000座,堪称“千岛湾区”。
海岛旅游从以往资源、项目驱动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海岛属性、品牌塑造和多元业态的创新驱动阶段,具有打造世界级“跳岛游”旅行目的地的潜力。
在全国首个地方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2024年录得单日游客“破万”的新纪录。
美丽的桂山岛。
——双桥游,从交通要道走向文旅动脉。
深中通道为珠江口“黄金内湾”A字形交通圈添上关键一横,与港珠澳大桥叠加形成黄金通道。
目前,珠海市、中山市正联合策划“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的“双桥游”主题文旅产品。作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形态,“双桥游”压缩湾区时空、聚合超级景观,可观桥、可穿隧、可登岛,以线性串联方式将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媲美旧金山金门大桥的“世界级建筑工程文旅IP”。
——牧场游,从“耕海牧渔”走向“蓝色文旅”。
以科技为擎,以产业为锚,湾区海洋牧场平台超越传统生产单元的定义,串联起渔业生产、生态研学、文化体验、科技展示等功能业态,“澎湖号”成为“广东省休闲海钓基地”,九洲浮岛牧场渔旅融合示范项目加速推进,海洋牧场平台正向海上综合旅游平台融合转型。
——岸线游,从沿海走廊走向城市阳台。
海岸线是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在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深圳聚焦打造“三湾一洋”生态格局、珠海着力塑造“一带九湾”浪漫海岸、南沙邮轮母港与天后宫形成文旅经济带、中山马鞍岛布局海岸科创走廊……
一个品质一流的国际海洋魅力核心区、国际滨海活力海岸正聚势腾飞。
桂山岛风电场。
——游艇游,从近海观光走向自由驰骋。
粤港澳大湾区是游艇产业高地,全省游艇重点制造企业大多聚集于此,珠海平沙游艇产业园是国内最大的游艇制造产业基地,形成制造、服务、旅游全链条发展格局。
近日,《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首批指定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的6个口岸作为游艇出入境口岸。随着“港澳服务经验+内地市场潜力”的组合推出,港澳游艇有望直接驶入大湾区任意码头,携手打造世界级游艇经济新高地。
——低空游,从“City Walk”走向“湾区Fly”。
依托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加快开通市内和城际低空客运航线,打造覆盖湾区的低空空中交通走廊,低空观光、飞行体验、高空跳伞、娱乐飞行等多元化低空旅游产品竞相涌现。
从高空俯瞰,珠江——年径流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的中国南方最大水系,冲刷出喇叭状的海湾。
南沙,海湾的顶尖。东莞、深圳与中山、珠海、横琴斜向东西延展,在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两座超级跨海通道集群的联结下,形成“超稳态”的A形三角结构。
6座湾区“A”级城市,各怀绝技,超级聚合。
“湾心”南沙,“艇”进自由新蓝海。
南沙把邮轮游艇产业作为重要产业新赛道,在“爱达地中海”号邮轮成功首航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后,邮轮旅游进入常态化运营。目前,南沙正积极推动大湾区游艇综合服务中心落地,携手香港邮轮及游艇业协会探索游艇自由行。
“极客”深圳,手握文旅“黑科技”。
跳出传统旅游城市的资源竞争逻辑,“科技创新”是最具深圳标识的旅游王牌:10197架无人机编队展示“科技+艺术”实力、湾区首条跨境海上文旅专线“深港游航线”启动运营,海上湾区游轮、空中直升机观光与陆地“红胖子”双层巴士的“一票通”联动服务,“世界级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独具科技魅力。
“玩主”东莞,潮流生活集聚地。
从“冰墩墩”到“哪吒”文创品,在潮玩“爆款”中,总能发现“东莞智造”的印记。这座不以滨海特色为人所熟悉的城市,是“潮玩之都”,也向海“玩潮”,正在形成“一圈三区三带”的旅游空间格局,在滨海湾新区打造42公里的高品质滨海碧道。
“岛主”珠海,湾区版“马尔代夫”。
珠海是粤港澳大湾区陆域面积最小,也是海域面积最大的城市。
3月21日,晴天下的珠海日月贝与野狸岛。田隽恺 摄
“最小”与“最大”之间的反差,为陆岛统筹协调留足错位空间:坐拥262座海岛、9348平方公里海域,珠海发力跳岛游“串岛成链”,以“一岛一品”塑造特色海岛文旅IP,引进万豪、阿丽拉、安麓等国际品牌,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
“顶流”中山,“泼天流量”跨海来。
深中通道打开了中山的“流量”开关,这座城市毫无悬念地成为珠三角地区接待游客数、文旅收入增幅最大的城市之一。
新晋“湾区顶流”的“东大门”打开之后,中山正加打造翠亨、南朗、民众等近60公里海岸线,融合长堤、礁石、海滩等滨海风景元素,打造“西岸滨海”生态活力景观带,世界级湾区滨海门户。
“乐师”横琴,琴澳合鸣奏强音。
从澳门大三巴到横琴长隆海洋王国,“澳门+横琴”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中葡产业、文化跨越大洋于此碰撞交融,让琴澳文旅模式更加立体丰富、多元精彩。”琴澳和鸣,向海而兴,盛世莲花绽放南海之滨。
随着超级跨海集群工程建成通车、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用岛用海等机制创新、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即将落地,中国超“A”文旅圈从“萌动”到“行动”,凸显6重价值内核。
超“A”文旅圈,是“黄金内湾”的新支撑。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通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A”文旅圈品牌,以全域理念系统整合湾区文旅资源,以文旅为切口创新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规划一体协同、设施高效互联、产业联动发展、市场统一开放的文旅圈,是“黄金内湾”建设的重要命题。
超“A”文旅圈,是“海上新广东”的新方向。
在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大潮中,广州加快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珠海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
湾区城市沿着“海洋—海岛—海岸”立体开发,不断培育壮大海洋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打造魅力沙滩、蓝色海湾、和美海岛、“海上粮仓”,以“海”为媒拓展超“A”文旅圈,为“海上新广东”注入新活力。
超“A”文旅圈,是激活消费的新平台。
湾区城市面朝大海,以“串岛成链”跳岛游、“湾区海上游”、“空中直升机观光”、“牧场渔旅融合”为代表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协同发展。超“A”文旅圈品牌,不仅丰富了湾区文旅产品的内涵与外延,更推动消费市场的拓展与升级。
超“A”文旅圈,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新样本。
超“A”文旅圈城市用心经营滨海景区、海岸沙滩、渔村渔港、红树林湿地等资源,在沿岸村落、海岛渔村创新“文旅+乡村”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农、文、旅、海深度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
超“A”文旅圈,是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的新脚本。
凭借区位优势和口岸城市地位,广州、深圳等湾区城市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大量入境游客。超“A”文旅圈,是国际游客进入中国的“第一站”,也是人们认识湾区、理解岭南、读懂中国的重要媒介。
超“A”文旅圈,是粤港澳合作的新载体。
随着粤港澳“游艇自由行”的加快实施,涵盖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的超“A”文旅圈,正在打破行政空间的壁垒,促进海洋资源的自由流动,强化邮轮、游艇、帆船等服务创新,释放湾区“一程多站”旅游潜力,开辟湾区海洋文旅的“新蓝海”。
在大洋彼岸,旧金门湾区的“金门国家休闲区”横跨金门海峡,举世闻名。
全球湾区,各领风骚。
“中国第一湾”,粤港澳大湾区超“A”文旅圈,大潮澎湃。
策划:林焕辉 沈文金 张培发
统筹:吴志远 罗丽娟 林郁鸿 黎詠芝
撰文:林郁鸿
摄影:钱文攀
设计:张雅
【作者】 林郁鸿
珠三角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