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新材料”将带来什么?南澳科学会议第十九次会议激荡智慧火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1:06:00    

3月31日,南澳科学会议第十九次会议开幕,包括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54位专家学者齐聚汕头南澳,开展“无序材料中应用材料基因工程与人工智能的挑战和机遇”研讨会,交流各自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次研讨会围绕“非晶态物理与材料”“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数据驱动的无序材料研究”“材料数智化研发”四个细分议题开展深入研讨。参会学者们聚焦无序材料领域的科技前沿问题,开展系列前瞻性基础科学研究探索和技术攻关,探讨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

南澳科学会议第十九次会议。

人工智能重构材料研发新范式

针对会议核心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着重剖析了人工智能对材料科学的革命性意义。

以往一种新材料从研发到应用需10至20年的周期,但人工智能加入之后,可将其周期压缩一半甚至更短的时间。”他解释道,人工智能是一个重要的范式变革,今天之所以举办这场会议,也是把专家学者们集中起来,共同探讨未来人工智能如何更高效地运用到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中。

当前,广东大力推进有“材”高地建设,打造世界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汕头也发力新材料产业,推动发展“三新两特一大”产业格局。“一代材料一代产业。谁掌握材料创新,谁就能掌握未来。”汪卫华表示,材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打造万亿级材料产业链既能夯实产业根基,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制胜关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马於光是南澳科学会议的“老朋友”了,此次他带着团队在无序材料领域的最新成果再度赴会。他表示,无序体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如人体肌肉、器官等,虽看似“无序”,却蕴含独特的物理化学规律,而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的引入,为揭示这类复杂体系的“有序性”提供了新方法。

“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基石,但我国在高端材料领域仍面临‘卡脖子’困境。”马於光表示,广东正从“GDP导向”转向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唯有从源头创新,在基础科学上取得突破,才能创造出新的科技产业。在他看来,地方政府发展新材料产业,也需避免重复投入,应结合本地优势布局差异化赛道。

小岛办大会 自由交流激发科学灵感

十年后重访汕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徐莉梅直呼“城市变化很大”。她特别提及,随着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快速发展,以及南澳科学会议等品牌学术活动持续举办,汕头学术活跃度显著提升,区域科学氛围愈加浓厚。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南澳科学会议已成功举办18场聚焦基础研究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性研讨会和7场高端学术交流活动,累计邀请包括136位院士在内的1099位专家学者集聚汕头开展学术研讨,为汕头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助推基础科学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发展。

谈及南澳科学会议对地方产业的带动作用,汪卫华建议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对接机制:“建议每届会议定向邀请汕头企业家参与,构建科学家与产业界的直通桥梁。”他特别指出,当前汕头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通过精选产业相关专题、促成针对性合作,既能帮助企业把握技术前沿,又能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实现良性循环。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蔡沚彦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蔡沚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