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逐渐老去的时候,如何解决“身后事”?生态安葬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很多人喜欢谈论“生”,而不愿意谈论“死”。但是,每一个生命终将逝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每个人最后都将面临这个问题。传统上不少地方把葬礼办得很风光,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对于如何埋葬逝者又有一些讲究,颇费脑筋和物力,有些地方的墓地价格很高,前些年还出现过豪华墓地。甚至有的人健康地活在世上,却已经为自己选好了墓地。这一切说明,很多人对“身后事”很重视。
“身后事”,是亲朋好友为之安排的人生最后一道程序,如何办理体现出一种价值观念。有些亲朋好友认为,把葬礼办得隆重一些、墓地建得奢侈一些,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了很大浪费,与现代文明理念不相符。何况,对逝者表示尊重,可以有多种方式,也没必要采取这种浪费的方式。就安葬逝者来说,生态安葬,既可以对逝者表达哀思,又节约环保,值得提倡。
比如,树葬、草坪葬将逝者骨灰埋在树下或者草坪下,地表不留坟头、不设墓碑,不占用太多的土地资源,还有助于树木、草坪生长。花坛葬,将逝者骨灰埋入花坛土下面,美丽的花朵与逝者相伴,逝者的生命化为了美丽的花朵。人生到了最后与大自然中的树木、草坪、花朵和土地融为一体,生命回归到了天地之间。海葬,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生命魂归大海,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了自然中去。
如此种种方式,生命最终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相偎相依,不仅节约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还能够表达生者的哀思和寄托。
就生态安葬问题,民政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践证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并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选择如何安葬,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更体现出一种现代理念。生态安葬坚持了绿色发展理念,要通过鼓励和引导等方式,让更多人逐步接受节地生态、绿色环保的安葬理念,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文/扈美荣)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2025-04-02 20:00:00
两项地方标准《西梅嫁接育苗技术指南》《常用旱生植物种子采集和贮藏技术规程》正式发布
2025-04-02 18:49:00
2025-04-01 17:15:00
2025-04-01 15:11:00
2025-04-01 1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