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杨帆 上海报道
在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因扭秧歌舞而声名大噪,也助推机器人行业成为今年投资界最热门的赛道之一。
但火热的行业也正面临着泡沫的质疑。近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发表“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言论,在投资圈和科技界引发激烈讨论。一时间,有人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前景担忧,也有人坚信人形机器人蕴含着巨大的长期价值……
与投资圈的热议相比,从事机器人研发的一线科研人员显得克制而冷静,依旧有条不紊地进行新项目的推进。
就在3月底,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正式发布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据悉,XMAN-R1已可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长任务闭环。擎朗智能是一家专注服务机器人的独角兽公司,目前位列服务机器人第一梯队。
热潮过后,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留下来。擎朗智能为何在此时点推出人形机器人?其如何看待人形机器人的未来?面对资本市场大部分资金的短期诉求,公司奉行怎样的生存法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话擎朗智能CEO李通,了解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第一手动态。
在李通看来,“技术革命自有其周期”,过去十年间,机器人行业随AI浪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挑战在于“大脑”算法的突破与物理世界数据的积累。作为企业,既要通过实际产品的规模化落地实现自我造血,从而为迈向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业务积累足够的“血槽”,又要在此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底层数据,叠加不断进步的算法,才能实现更多的突破。
毫无疑问,在劳动力短缺倒逼的全球自动化浪潮下,这场“从送餐到通用”的技术跃迁,或将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协作边界。
21世纪:今年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把行业带上一个新台阶。作为资深的机器人行业从业者,你认为行业处在怎样的阶段?
李通:要理解机器人行业,需要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看。内在层面是机器人行业本身是什么样的,外在层面是公众如何看待机器人行业。
在内在层面,机器人行业在过去十年期间,有了相对高速的发展,其核心是随着AI技术革命而快速发展,内在驱动力是AI技术的进步。
外在层面是大家如何看待机器人行业。今年春节之后,有非常多的人开始关注机器人,但在过去几年中,类似的事情也经历过多次。例如,2016年服务机器人概念爆发,引发公众广泛关注;2018年热度消退;2020年抗疫机器人应用激增后,市场关注度再次回升。这显示出公众对于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存在周期性波动。
以擎朗为例,我们在机器人行业做了十几年,实际上完整参动了机器人的发展周期。前面谈到,机器人行业是因AI的发展而发展,AI发展有两个大周期:第一次是2015年左右,随着AlphaGo深度学习而快速扩张;第二次是2022年底到2023年,随着大模型ChatGPT的发展而快速发展。
机器人行业也有周期,以擎朗为例,2013年开始做服务机器人,2016年第一款服务机器人给出商业样机,2018年到2019年开始规模化量产,再过三年左右,大部分产品才在市场上被大家看见。从2013年到后面被看见,经过了将近十年的变化。我认为,当下的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可能五年之内不一定能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化。但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是没有问题的,主要是能不能持续地投入5到10年的时间来推动这个行业。
综合来看,无论外界如何看待,机器人行业随着AI技术的进入而发展,不会因外界是否关注而变得更快或更慢。
21世纪:近期投资界热议机器人“泡沫”,身为从业者你对此类观点有何看法?
李通:我认为双方言论都没有错,只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首先,作为创业者,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机器人行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不是一个能够在短期内得到回报的行业。比如以前的互联网行业某些模式创新业务,可能短到三五个月就能得到回报,但机器人行业不是这样。机器人行业需要持续长期耕耘,最终才能出结果。
其次,从投资角度来讲,我认为相关质疑也没有错。因为从资本驱动的角度说,基金需要快速出结果、向LP(有限合伙人)提供回报,这也是非常合理的。
21世纪:一级市场基金有明确的退出要求,但新兴科技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怎么平衡这种矛盾?
李通:对于擎朗而言,我们始终坚持两条线。一条线是机器人要有真实的产业化,真实地解决客户的问题,通过产业收入来养活自己。另外一条线,需要对AI以及机器人的发展进行持续地投入。这两条线是并重的,缺一不可。当然,我们也呼吁能有更多的耐心资本加入其中,陪伴行业一起成长。
21世纪:擎朗在服务机器人行业一马当先,但这个行业也有很多后起之秀,怎么看待这个领域的竞争?
李通:当前行业参与者数量虽多,但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的企业极其有限。以服务机器人领域为例,2016年创业的企业至少有几十家,但至今真正完成全球市场拓展并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公司,在餐饮酒店等细分领域不足五家。
研究和商业化落地是不一样的,目前拥有样机的公司非常多,但商业化落地的又非常少,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也是如此。这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鸿沟,可以理解为,实现Demo和样机只需要做到10%,但要实现商业化落地得做到90%,两者的差距是很远的。
21世纪:擎朗日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和其他的人形机器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李通:擎朗之前设计的是专用机器人,是为某个任务而设计的,它在做某个任务时,具有很高的效率。但如果要让机器人做多个任务时,专用机器人就会比较局限,此时就需要人形机器人或通用机器人来做多个任务。
比如,清洁机器人在做清洁时,效率一定是高于人形机器人的,但如果希望机器人既做地面清洁,又倒咖啡、提行李,就需要人形机器来完成。所以,未来一定是专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混合的世界,各司其职:专用机器人做专业的事,通用机器人去做多元化的事。
在区别上,第一,我们立足于服务,聚焦服务场景的复杂环境适配能力,通过大模型技术,强化环境理解与决策能力;第二,采用渐进式产业化路径,摒弃“全能型”产品定位,选择在具体服务岗位上实现规模化部署,然后通过实际的应用数据持续优化系统,在数据基础上不断迭代产品。
21世纪:擎朗在解决智能化方面有哪些优势?
李通: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进化到可以进入家庭环境进行洗衣、做饭、带孩子的程度。我们坚持的逻辑是,机器人可以先做一个工作,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岗位化”,比如在餐饮、酒店方面,先帮别人送个货、做个汉堡、炸个薯条,从这种简单的事做起。当这个简单的事情完成后,再不断地去增加。在完成这种简单任务方面,擎朗已经深耕了多年,对市场、客户、需求都非常了解,因此擎朗在这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1世纪:从服务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有哪些技术难点?
李通:最大的难点在于大脑算法以及数据。目前来看,机器人“小脑”和“躯体”已经比较成熟,距离商业化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大脑”的算法。
机器人行业革命的核心在于大模型。大模型需要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这种数据不是网络上虚拟的数据,而是真实物理世界的数据,目前此类数据的缺失是一个难点。但这个难点不是单个企业能解决的,目前政府也在努力,比如政府做了机器人的训练场,成立了很多机构汇集数据,擎朗也参与了相关的工作。
擎朗在做服务机器人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环境数据,可以说,擎朗是服务机器人行业中拥有环境数据最多的公司之一,这些数据对人形机器人的行为操作的完善和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21世纪:擎朗的出海业务占比较高,请谈谈背后的发展逻辑。
李通:目前出海目的地中,日、韩、欧美占比较多。服务机器人是第三产业,因此劳动力成本越高的地区,越适合布局。发达国家的特点是劳动力贵,服务也比较发达,对于擎朗来说就是很好的市场。
在这些出海国家中,日本、韩国、新加坡这类亚太国家对机器人接受程度较高,其次才是欧美。该现象看似与普遍认知存在差异,理论上,欧美地区人力成本高,用机器人来替代人力成本,机器人应该会更普及。但这类产品作为一种特别的需求存在,在欧美地区的历史上供给始终处于空白或稀缺状态。如今的机器人行业就像汽车行业,传统燃油车市场,欧美、日本企业长期占据领导者地位;而服务机器人则类似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全新赛道,在此新兴领域,中国企业已确立先发优势,处于领导者地位。
当前,中国科技企业出海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出口模式的新特征。传统模式下,中国制造多以“80%性能+50%价格”形成竞争优势,而当前服务机器人出口已演变为“150%性能+80%价格”的价值范式。目前我们的产品性能与全世界最先进的公司相比,是拥有极大优势的。典型案例可见于日本朝日电视台组织的中日服务机器人大赛,擎朗大比分完胜日本企业,这是因为中国市场拥有大量场景、海量数据,使得机器人性能快速迭代取得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
21世纪:在出海方面有没有通用的经验可以分享?
李通:总结下来就是“一国一策”,每个国家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文化、客户需求、法律等都是不一样的,要做好当地的业务,就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制定产品策略、业务策略。
21世纪:目前中国的人力成本仍处于相对较低阶段,是否会限制服务机器人在国内的市场的潜力?
李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过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跃迁。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新一代人其实不太愿意从事低端且重复的工作,此类工作岗位的劳动力是呈现出结构性缺乏的。
在海外发达国家,这种问题更加严重,劳动力的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十分缺乏。在这种客观问题下,只有两种办法,要么选用机器人,要么引进外来低成本劳务人员。
21世纪: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引进或参与投资机器人行业,这类模式是否可以替代或对冲一级市场投资的局限性?
李通: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力支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市场化资金持续支持机器人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重要。这两种力量不是替代的关系,都会推动和促进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当前市场呼吁培育更多耐心资本,我们认为投资机构有必要与LP协商调整基金存续期限,例如将五年周期适当延长,以此适应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规律。过去的移动互联网本质上是调整生产关系的模式创新,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结果,但当下绝大部分创新都是硬科技创新,这类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周期往往更为漫长,但成功后将释放出指数级的社会价值,其影响深度远超传统模式创新,甚至可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去适应科技创新的节奏与周期。
21世纪:如果擎朗未来发起新一轮融资乃至IPO,融到的钱会投入哪些方面?
李通:擎朗会投入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今天”,发展现有的服务机器人;另一个方向是“明天”,投入人形机器人,虽然落地的时间周期会比较长,但人形机器人的未来是非常美好的。
擎朗两个方向都要进行,不能偏废:只投今天,不投未来,未来就不是你的;只投不确定的未来,不投今天,那也是具有很大的风险,公司要为员工、股东的利益负责。
21世纪:你对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何畅想?
李通:擎朗目前在相对成熟的应用领域已经开始盈利,同时擎朗也在不断加大在新赛道的投入。未来,擎朗希望能够实现机器人的大面积普及,甚至机器人数量能够超越人类数量。机器人行业的未来是美好的,大家需要对机器人行业有一定的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预期。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25-04-13 22:51:00
2025-04-13 17:38:00
2025-04-13 00:58:00
从先行指标看一季度经济开局稳、成色足 多领域“春意盎然”跑出“加速度”
2025-04-12 15:35:00
怀化“机器管招投标”首标完成 六大行业工程建设驶入智能快车道
2025-04-11 1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