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乙巳(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在黄陵县举行。
桥山毓秀,沮水钟灵。海内外中华儿女将聚集于此,共同缅怀人文初祖,传承千年根脉,守护中华文明。
走进黄帝陵轩辕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参天柏树,苍劲挺拔、枝繁叶茂。这便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黄帝手植柏。
这株黄帝手植柏又名轩辕柏,相传是黄帝定居桥山后亲手栽种的。
黄陵县流传着一句民谣:“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这句话的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形象地描述了古柏的粗壮。
这株柏树属于侧柏,如今已有19米高。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将此树评为中华百棵名树之首,称之为“世界柏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面以上部分,不是黄帝手植柏最粗壮的地方。据测量,这株柏树最粗的部分在地下,周长11.6米。”黄帝陵景区讲解员刘盼介绍。
5000多年来,黄帝手植柏扎根于此,默默注视着前来拜谒的游子归客,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慎终追远、溯源寻根的瞬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两岸同胞来说非常重要。海内外同胞在这里齐拜黄帝、追怀祖先,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台湾地区青年代表祝紫睿说,“来到黄帝陵,看到这株高大的手植柏,我感到很震撼。”
千百年来,桥山脚下的守陵儿女用心守护着古老的“活化石”。
“历经5000多年的沧桑巨变,黄帝手植柏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不仅归功于它自身强大的‘长寿基因’,也与历朝历代人们对它的精心保护密不可分。”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1996年,我们就引入了当时国内首创的山体森林消防工程,目前通过红外摄像、热成像、区域防雷等技术对其进行保护。我们还按照‘一树一策’制定了复壮保护方案,实施树体修复、病虫害综合治理、水气肥管理,促使树势得到较快恢复。2017年和2023年,我们通过雷达技术给黄帝手植柏做了健康‘体检’。从数据来看,它的根系密度、树冠茂密程度有明显增加。”
“为做好防雷保护,我们对黄帝陵的古柏采用全方位防雷保护法。在轩辕庙内南侧,我们特别设置6个雷电拦截点,重点保护黄帝手植柏、保生柏。”李小军介绍,“全方位防雷保护法,不仅对黄帝陵的林木起到全覆盖保护作用,还为黄帝陵地表建筑物、陵区工作人员以及游客提供了安全保障。”
2016年9月,黄帝手植柏的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这批种子于当年11月18日返回地球。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留存其中2016颗种子用于科普宣传教育。
为保护好古柏,2013年起,陕西启动黄帝手植柏克隆扩繁保护工程,培育出与黄帝手植柏遗传品质、基因完全相同的再生植株。其在遗传学上与黄帝手植柏完全一样,保证黄帝手植柏遗传资源纯正。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存的瑰宝。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它们如同“活化石”,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以不屈的姿态屹立百年千年,成为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财富。
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有508.19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5株,均在陕西。这5株古树,有3株在黄陵县,分别是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黄陵县共有散生古树233株、古树群14个。
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黄陵县开展国家古树名木保护试点工作。黄陵县严格遵循《陕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依据“分级、分类、全面、系统、可持续”的保护原则,不断完善保护管理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保护方法。
位于黄帝陵的桥山古柏群拥有8.3万余株古柏,这些古柏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祭祀黄帝时栽种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轩辕黄帝的传说自古流传。千百年来,这些古柏扎根于此,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寻根溯源的瞬间,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生生不息和源远流长。(陕西日报记者 周恒宇)
2025-04-04 08:07:00
2025-04-03 16:32:00
南洋儿女承古韵 同拜始祖谱新篇——首届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恭拜轩辕黄帝大典在吉隆坡举行
2025-03-17 16: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