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申万宏源研究董事长周海晨:中长期资金入市面临四大堵点卡点,从资金源头、市场吸引力、市场生态等解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3:31:00    

财联社3月31日讯(记者 王晨)近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五期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圆满召开,此次沙龙聚焦“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A股市场的实践与探索”主题。

申万宏源证券执委会成员、申万宏源研究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周海晨作为主嘉宾,围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现状、挑战与改革方向发表了深度演讲。周海晨结合政策背景、市场实践及国际经验,系统梳理了当前A股市场吸引中长期资金的四大堵点,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中长期资金入市面临四大堵点卡点

周海晨指出,中长期资金来源广泛,涵盖社保、养老金、保险、基金公司、银行理财、信托等,外资和居民储蓄也是重要潜在力量。截至2024年末,以社保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13万亿元,占比17%,且2022年后占比逆势上升,过往业绩也显示出其在A股市场能获取稳定回报。

我国一直重视中长期资金入市,出台了诸多政策,从放松投资限制、拓宽渠道到培育投资者生态,尤其在“1+N”政策框架下,入市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涉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增持回购、发展权益性资金、创设ETF指数基金,还完善了考核机制,强化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在提高商业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和稳定性、优化社保养老金考核等方面也有具体举措。

尽管如此,中长期资金入市仍面临不少阻碍。周海晨深入梳理出四大堵点,精准剖析中长期资金入市面临的困境。

在制度层面,社保和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比例受限于会计准则的利润波动压力;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核算,增加了利润波动率,影响长期投资意愿,如2023年就有保险公司因配置变化导致季报业绩大幅波动;同时,他指出,长钱长投缺乏明显税收激励。

在市场层面,A股长期赚钱效应偏弱,指数增幅弱于成熟市场,缺乏风险对冲工具,上市公司质量也有待提高,2023年A股的ROE仅约7.4%,与海外龙头企业13%的ROE差距明显,适合长期配置的企业较少。

机构层面,公募基金经理因每日业绩排名压力被迫“长钱短投”。中长期专业机构的长线长投的内部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短期化和相对化考核使得产品管理人面临业绩压力,出现长钱短投行为。

储蓄转化也不顺畅,我国居民储蓄率超40%,定向存款超115万亿元,但养老金、商业保险资金对这部分资金的开发能力不足。

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海外有哪些经验?

周海晨介绍,海外市场在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有不少成功经验。

一是充足的中长期资金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美国发展了近百年的养老体系,以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养老储蓄计划为主,规模超40万亿美元,有力支撑了资本市场。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主导的养老体系,持股占比达7%,权益配置达50%,对股票市场贡献巨大。

二是被动投资也是较好的入市方式,美国ETF大发展,持股比例较高,日本政府投资保险资金也呈现向被动投资转换的趋势。

三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是中长期资金投资的一个基础条件。美国“科技七巨头”表现突出,带动市场,且企业回购活跃,如苹果公司回购规模巨大;日本重视上市公司价值管理,注重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ROE。

四是中长期考核机制为投资长期化提供保障。长期化的考核机制,有助于提升长期投资意愿,增强资金稳定性。

四大举措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

基于这些思考,周海晨对国内构建长钱长投长牛的良性循环提出建议。

在拓宽长钱源头上,周海晨认为要做大养老金第二、第三支柱,我国养老金体系仍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主,需加快第二、第三支柱(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扩容。

例如,提高个人养老金年度免税额度(当前为1.2万元),鼓励企业年金差异化投资。同时,优化保险、银行理财资金权益投资比例,开发“固收+”等中等风险产品,丰富理财货架。

提升资本市场吸引力也至关重要。周海晨指出资本市场需培育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优质企业,严格退市机制实现“优胜劣汰”。他呼吁健全外部董事和机构投资者治理机制,引导上市公司提升ROE和回购力度。此外,丰富股指期货、期权等对冲工具,发展ETF、基金投顾等产品,有利于提高对于中长期资金的吸引能力。

构建适合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同样关键。针对会计准则和税收问题,周海晨建议允许保险公司将长期持有股票的处置利得分期计入损益,减少利润波动压力;对长期持股实施税收抵扣政策。同时,推动机构考核机制从“短期排名”转向“3-5年绝对收益考核”,并增加盈利客户占比、人均盈利等指标,引导机构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

此外,周海晨强调,需在全市场弘扬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减少题材炒作乱象。机构投资者应深度参与上市公司治理,例如公开投票记录,增强治理话语权。此外,通过市场化退市机制平衡供需,推动资本市场形成“优质企业—长期资金—稳定回报”的良性循环。

(财联社记者 王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