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98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6 12:05:00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25日版面图

小世界里的大寓言

——读申平小小说《鹅一霸》

□陈建辉

申平老师在《鹅一霸》中(2025年4月30日发表在《羊城晚报》时,题目改为《鹅霸一方》),以一只大白鹅为主角,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与象征的动物世界,看似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社会意义。

从主题层面来看,小说具有多重解读的空间。首先,它是对权力膨胀与滥用的批判。大白鹅本与其他动物一样,是家庭养殖中的一员,但在因与黄鼠狼搏斗有功而受到赞赏后,开始膨胀,将看家护院的职责强行揽下,继而对鸡、鸭、猪等其他动物进行“管理”,它制定规则却自己肆意违反,这种行为正是权力滥用的典型表现。它不许公鸡打鸣、母鸡生蛋叫唤,不许公鸭和母鸭“亲热”,完全不顾及其他动物的天性和权利,只图满足自己的统治欲,像极了现实中那些手握权力便为所欲为的人。而最终大白鹅被其他动物联合干掉,也暗示了权力滥用者终将自食恶果的必然结局。

其次,小说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与自私。大白鹅在与大灰鹅共同战胜黄鼠狼后,不仅没有与同伴共享荣誉,反而出于嫉妒或对绝对统治地位的追求,拧断了大灰鹅的脖子。在它对其他动物的“管理”中,也充满了自私的考量,它不允许其他动物有正常的生活和行为,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权威得到彰显,让其他动物都屈服于自己。这种嫉妒和自私是人性中恶的一面,通过大白鹅的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者,作品还体现了压迫与反抗的主题。鸡、鸭、狗、猪等动物在大白鹅的压迫下,起初都选择了忍气吞声,它们或是因为力量悬殊,或是因为习惯了顺从,而选择了默默承受大白鹅的欺凌。但当小花狗发起反抗的信号时,它们迅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大白鹅,最终取得了胜利。这表明,压迫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发反抗,被压迫者一旦觉醒并团结起来,就会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从形象塑造来看,大白鹅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它被塑造得极为鲜活,具有强烈的个性。而小花狗等其他动物形象则相对群体化,它们代表了被压迫的一方。起初,它们各自为阵,面对大白鹅的压迫选择了逃避或忍受,如小花狗被大白鹅追得到处跑,只能跳到柴草垛上躲避。但它们在最后能够联合起来反抗,又体现了它们在压迫下的觉醒和团结精神。这种前后的变化,使它们的形象也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感。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以动物的世界来映射人类社会。大白鹅象征着那些在社会中权力膨胀、为所欲为的人,而其他动物则代表了普通的被压迫者。通过这种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小说的情节设置十分巧妙,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大白鹅从英雄到“恶霸”的转变,以及最后被其他动物联合打败的结局,都充满了意外和反转,吸引着读者的阅读兴趣。故事的发展节奏紧凑,从大白鹅的一步步称霸,到其他动物的忍无可忍,再到最终的反抗,环环相扣,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冲突的小院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与现实世界存在惊人相似。现今世界,某些国家恰似文中大白鹅,凭借自身强大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称王称霸。它们无视国际规则,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如同大白鹅对其他动物的蛮横“管理”。然而,正如小说中其他动物联合打败大白鹅,在现实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国家认清霸权本质,团结起来共同抵制霸权行径。众多国家秉持和平、合作、公平、正义的理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反对霸权国家的单边主义和霸凌行为。

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简洁的文字将大白鹅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展现得十分清晰。如描写大白鹅攻击其他动物的场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紧张和激烈。

《鹅一霸》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物故事,揭示了权力、人性、压迫与反抗等诸多深刻的主题。它让我们在为大白鹅的行为感到愤怒和可笑的同时,也不禁反思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申平老师用他的文字,为我们在这个小小的院子里,构建了一个充满寓意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文学的享受。

出淤泥而不染 陈秋明 摄

夫妻减肥协定

□马斌

“我要减肥!”“我支持你!老婆。”那段时间,妻子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竟然成功地减掉了十几斤的体重。于是表妹向她请教起减肥之道,并感慨自己总是甩不掉身上那几十斤的肥肉,却始终停留在预备瘦下来的这条路上。妻子大方地分享自己减肥的秘诀,然而好景不长,她的体重在短期内出现了反弹,这让她非常沮丧又苦恼。

“老婆,泡面好了,尝一口吧。”“你……”刚煮好的泡面,正冒着阵阵热气,减肥成功的妻子面对我的这番诱惑,终是卸下了防备,使劲地“嗦”了一口。然后她又忍不住地端起碗来,喝了一口汤。这口汤让妻子彻底沦陷了,她往嘴里又送了几次面条,最终埋怨我:“唉……都是你!哼,我不吃了,你吃吧。”待我拿回这碗泡面后,才发现它已经只剩下了半碗的量,此时妻子更是摇了摇头,走进了房间。

“叮咚。”那天晚上的门铃声响起,我打开门拿进来了一份外卖。“老婆,快来吃吧!”我走进房间来叫妻子。“我不吃!别害我了!”“我点的肯德基,吃不完啊!”妻子只好无奈地走出房间,望着这些金光闪闪的汉堡、鸡翅、鸡块、薯条等高热量的食物,再加上一杯高糖的可乐,我猜想此刻的妻子心里正犯起嘀咕,如果自己品尝了这顿美食后,不知又要给身体增加多少负担了。奈何“色、香、味”俱全的肯德基外卖太有吸引力了,最终妻子还是尝遍了里面的食物,然后留下了一句忠告:“下次别叫我了,行吗?”“我也忍不住啊,每次都想要和你分享。我感觉你减下来真的健康很多,但我看到这些吃的呢,就想要和你分享。”“以后少点一些吧,或者别跟我说。”妻子知道我有吃夜宵的习惯,所以她希望自己能远离这些深夜里的舌尖上的诱惑。

可是我就跟不长记性似的。在我多番的精心“投喂”下,妻子的体重恢复如初。原来她减肥道路上的那块绊脚石一直是我。她曾经多次“嫉妒”过我,由于我那“怎么吃都不胖”的体质,她总是羡慕不已,而且百般无奈地说,自己是那种连喝水都胖的体质。

其实我也羡慕妻子,我一米八的个子,却只有一百二十几斤的体重,怎么吃都胖不起来,我觉得男人如果能稍微长胖一点儿,那样搬起东西来也能更轻松一点。为此我看过了很多的中医,也吃过了许多副中药,然而有的医生给我开来的中药,在我服用后却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尽管有些中药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为我实在控制不住饮食,导致白喝了那么多的中药,白白地受了那些苦。前段时间,我与妻子重新达成了共识,无论是“增重”还是“减肥”,我们都需要先管住自己的嘴巴,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现在,偶尔我还会吃点夜宵,不叫妻子的那种。她呢,会进行一些户外的运动,平时少吃点肉类的食物。我们都期盼着管住嘴巴后,我们未来能有一个更理想的身材,然后大方地跟身材焦虑说出那声:“再也不见。”

母亲的“苦瓜哲学”

□张强强

夏日炎炎,阳光慷慨。母亲的菜园到了生长繁荣的鼎盛时期,满眼绿意袭人,各类蔬菜瓜果蓬勃葳蕤,气氛隆重而热闹。它们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伺机而动,等待着主人的采撷,其中尤以苦瓜最甚。

在阳光的滋养下,苦瓜的藤蔓借助于母亲特意为它们搭建的木架向上肆意攀爬,茎蔓枝叶与木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极尽热烈拥抱之势。长长的叶柄支撑着手掌大的绿叶,纤细柔嫩的卷须躲在叶子旁侧,淡绿色的叶片层层叠叠,未待走近就能闻到苦瓜的香味。最惹人喜爱的是那些藏身于绿叶间的明黄色小花,大自然是神奇的调色盘,这抹鲜艳的黄色调皮地在绿意翻涌的枝蔓上跳跃舞动。

母亲总说:“夏季吃苦,胜似进补。”于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苦瓜便成了我家餐桌上地位至高无上的宠儿,是我家夏季常备的食物单品,全家人对它的偏爱无比热烈。别看苦瓜外表疙疙瘩瘩,吃起来却清脆爽口,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犹记得少年时代的夏天,母亲特别喜欢吃苦瓜,她在屋前的菜园里栽种了许多。最初时,我对苦瓜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每次看到餐桌上有它,都会紧皱眉头、苦不堪言。母亲总是劝我尝一尝,说它有消暑健脾胃的功效,对身体特别有益。而我每次都会下意识地拒绝,脑袋摇晃得好似拨浪鼓一样。这时母亲就会嫌弃地说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连苦瓜都吃不了,以后别的苦更吃不下,再说你连尝都没尝,怎知不好吃?”奈何母亲如何劝说,我始终无动于衷,坚决不把筷子伸向它。

与苦瓜第一次真正地打交道颇为有趣。有一年夏天特别热,我因在外贪玩中了暑,回到家后便头晕脑涨、浑身恹恹。正当我难受时,母亲端来一杯绿绿的水过来给我喝,还说喝了它很快就会好起来。我拿起杯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张口就喝,苦涩的味道瞬间充斥了整个口腔。我皱着小脸问道:“这是什么啊?太苦了!”母亲则淡定地说道:“当然是灵丹妙药啊!”说完,还不忘催促我赶紧喝掉,我只好捏着鼻子喝下去,过了一会儿竟真的好了许多。我大呼神奇,不停地追问母亲它到底是什么。母亲抿嘴笑道:“是苦瓜汁啊!”我一时愣住了,完全没想到竟然是我平时最看不上眼的苦瓜解救了我。从那以后,我对苦瓜的看法和偏见开始转变,我慢慢地走近它、接纳它,直到如今越来越钟爱它。

“仲夏流火心向晚,不惑常食半生瓜。”在炎热粘腻的夏季,苦瓜的出现多了一份哲学的味道。它的苦味一下子镇住了夏日里摇摆的燥热,口腔中亦会慢慢生发出无限的回甘。

看着菜园中随着夏风蹁跹起舞的苦瓜,碧绿晶莹的丝络突起,脆嫩惹眼、治愈人心。我不由摘下一根苦瓜,它的表皮还带着太阳的温度。母亲的话又在耳边响起:“别怕苦,苦过才知道甜。”这朴实的道理,就跟她种的苦瓜一样,实实在在,却最养人。

“睡不着”的夏天

□裴金超

儿时的夏天,中午的太阳晒得人发昏,大人们早早躲回屋里,门一关,鼾声就起来了。大部分孩子也都被父母按在床上,勒令午睡。整个村子像是被按下了午睡的开关,连风都懒洋洋的,只在人脸上挠那么一两下,就又溜得没影儿了。四下里静得只剩下知了没完没了的聒噪。

我躺在竹席上,翻来覆去,像烙饼似的,就是睡不着。窗外的知了声声入耳,仿佛是大自然的催眠曲,可对我一点用没有。夏天的午后真是漫长,对于孩子而言尤为漫长。这死寂的午后,光靠一把破蒲扇、一张凉席,怎么熬得过去?我盯着窗外的天,看那云像懒散的羊群慢悠悠地挪,心早就跟着那团白影子飘得老远。

我心想,暑假不能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于是悄悄爬起来,趿拉上拖鞋,大气不敢出,生怕惊扰了大人们的美梦。门一推开,一股热浪“呼”地扑上来,但我不在乎,内心的孤独与无聊,早已胜过了外面的炎热。我沿着村道溜达,家家户户门都关得严严实实,真像是中了午睡的“魔咒”。偶尔几声狗叫,或是稻田里远远传来的几声蛙鸣,才将死一样的静给戳破个窟窿。

外面没了大人管束,显得格外自由。可一个人时间久了,那点自由感就没了影儿,孤独感便油然而生。我漫无目的地瞎转悠,东瞅瞅西看看,忽然瞧见巷子口也站着几个探头探脑的小家伙。大中午的,能碰上个同样“漏网之鱼”可不容易——村里个别的孩子,早被父母按着脑袋去睡“长个子”的觉了。一看眼神就明白,都是睡不着的“同党”!大家一对眼,都憋不住笑了起来。

我们几个凑在一起,七嘴八舌地琢磨怎么打发这无聊的时间。“哎,要不……咱们去弄个瓜?”不知谁先提了一嘴。偷西瓜!这念头像火星子掉进干草堆,“中!”“好主意!”……没一个反对的,全票通过!那股子兴奋劲儿顶着,我们一溜烟就往村头那片绿油油的西瓜地奔去。那可是全村人夏天消暑的指望,也是我们这帮孩子眼巴巴看着却不敢靠近的“禁区”。今天,这“禁区”我们闯定了!

我们猫着腰,沿着田埂溜边儿走,心提到嗓子眼,就怕惊动了看瓜人。那老头儿可凶得很,平时总攥着根长竹竿,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在地里转悠。摸到瓜地边,那些滚圆的家伙,藏在宽大的叶子底下,活像一个个鼓着肚皮睡觉的绿精灵。大伙儿大气不敢出,眼珠子都黏在那些圆滚滚的瓜上了,心里头又痒又怕。我们分好工:有人猫在田埂上望风,有人钻进地里挑瓜,还有人等着接应。大中午的,太阳晒得人发晕,那看瓜老头儿也该打盹儿了吧?果然,探头一看,窝棚里鼾声如雷,震得棚顶都嗡嗡响——天赐良机!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儿,屈起手指在瓜上轻轻弹,“嘭嘭”声脆的准没错!很快相中一个,迅速把这个熟透的西瓜从藤上解救下来,抱着就跑!刚撤到田埂,一个伙伴脚下一绊,“噗通”摔了个大马趴,瓜差点脱手!窝棚里鼾声骤停,紧跟着就是一声炸雷似的吼骂:“小兔崽子!站住!”老头抄起竹竿就追了出来!魂儿都吓飞了!我们哪还顾得上别的,死死搂住西瓜,撒开脚丫子玩命地跑!身后是老头暴跳如雷的骂声和追赶的脚步声,我们早一溜烟蹿远了,只留下一串得意忘形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这次的成功让我们备感兴奋和自豪,感觉自己像是小英雄一样,勇敢地挑战了大人们的权威。

甩掉了追兵,我们仿佛捧着宝贝似的,把西瓜运到了我们的“秘密基地”——村边的小河滩。七手八脚用石头垒了个歪歪扭扭的“桌子”,把西瓜往上一摔,“咔嚓”一声脆响,鲜红的瓜瓤露出来,甜丝丝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谁也等不及了,扑上去就啃,那叫一个甜!那叫一个解渴!刚才的惊险和跑岔气的劲儿全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直到肚皮撑得溜圆,实在塞不下了才罢口。剩下的瓜瓤,我们把它捏得稀碎,一把把撒进清亮亮的河水里,小鱼儿很快被瓜瓤吸引过来。我们甩掉鞋子,光脚丫踩进凉丝丝的水里,屏住呼吸,紧盯着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红艳艳的诱饵。瞅准有鱼游近,猛地双手一合,手指碰到那滑溜溜、凉冰冰的鱼身子时,心跳都会加速!十次有九次抓空,可只要成功一次,那份成就感就无法言喻。

夏天,这个被热风包裹的季节,午后的太阳,沉甸甸地压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天蓝得晃眼,偶尔飘过的云,跟小孩的心思似的,一不留神就溜走了。在每个漫长的暑假午后,大人们打着呼噜,小孩们大多也睡得香甜。可总有几个,比如我,比如我们,浑身的劲儿没处使,死活也不肯向那只午睡的枕头投降。

做个勇敢的“e”人

□张丽

一天,我和女儿下楼取快递。在电梯上遇到了楼上的李奶奶,我问她最近怎么不下楼遛弯了,“我和朋友去山里避暑了,真凉快,下次你也去吧”,说说笑笑地下了楼。取了快递,小区保安见我和女儿腾不开手,连忙替我们开小区的闸门,我笑着说:“你新来的吧?以前没见过你!”刚走两步,又碰见一起学游泳的搭子,我们站在树荫下又讨论起了游泳技巧。回到家中,女儿忍不住说:“妈,你可真是个e人!”“啥人?”我不太明白。“这么说吧,e人就是性格外放型,见谁都能搭着话,和它对应的就是i人。”原来这是一种现在流行的性格测试类型。

我觉得做一个“e”人挺好。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探讨现代人为什么常常感觉孤独、没有归属感,因为人们通常以为,孤独是缺乏与家人和朋友的强关系联结导致的,却忽略了那些点头之交的弱关系,对缓解孤独、增加归属感同样重要。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我去医院做一项检查,检查之前要抽血化验、要测血压,等结果出来后,还要自助打印检验报告,如果指标正常才能做下一步检查,最后再交给医生诊断。偌大的医院,几项检查不在同一楼层,我拿着一沓单子心里排着顺序。这时,排在我前面看病的一对老两口也拿着单子,一边抬头找指引牌,一边找人问,看上去很无助。一问,和我做一样的检查,我顿时生出了带着他们一起检查的想法。再一问,才知道老两口今年八十多岁了,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进到大医院晕头转向,正发愁呢!“太好了,今天真是遇到好人了!”阿姨把我夸得不好意思,其实只是顺带的事。

抽完血,等结果的空当,两位老人和我聊起天来,话题从子女的工作到他们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原来,老两口一辈子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我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那一代人的坚韧和勤劳。“哎呀,我太啰嗦了,你们年轻人不爱听吧?”阿姨突然说。“不,不,我喜欢听,在家我也喜欢听我妈妈讲以前的事情。”我没有客套,我是真的喜欢听。

那天我们顺顺利利地做了检查,分别时老两口和我已俨然朋友般熟稔。也正是有了相互的陪伴,看病时的不安和检查时的紧张都被缓冲了不少。所幸检查结果都没有什么大事,那天,我的心情就像医院大厅阳光板下透过的光线,折射着明快、幸福的形状。

看见陌生人,跟不熟悉的人发生联结,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简单。有时只需要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不费劲的举手之劳或是一个善意的目光。在这样的“弱关系”中得到正向的反馈,会带来积极的情绪,也正是幸福感的来源。

正如有一篇文章中所说:“当我们可以看见更多具体的人时,也就可以理解、包容更多的人和事,最终看清和接纳自己。”

帮你开门的保安,上门给你送快递的小哥,在旅行中替你放行李箱的陌生人……,你还记得他们吗?做个勇敢的“e”人,迎上他们的目光,主动地聊几句,你将会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这么近。生活不在远方,就在这些温暖的日常相遇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