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马来西亚的‘大观园’:《红楼梦》海外传播奇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4:47:00    

上海青浦淀山湖畔,矗立着一座上世纪80年代精心打造的大观园,它曾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重要取景地,吸引着许多红学爱好者前来打卡。

而在距上海3700公里远的马来西亚,这个拥有丰富多元文化的土壤和悠久中马文化交流历史的国度里,同样有一座令人瞩目的“大观园”,它是诸多海外红学迷的心仪之地。

2024年11月,我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学术交流期间,访问了这座位于吉隆坡的“大观园”——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同该中心主任、逾5000册藏书的捐赠者丹斯里·陈广才以及中心研究人员进行了座谈。看着研究中心满墙种类丰富的藏书,听着陈广才先生如数家珍地介绍中心的起源与现状,我不禁感慨,一部诞生于18世纪的中国文学经典在21世纪的马来西亚焕发了新生。

双重根基:《红楼梦》藏书与译本的并存

《红楼梦》这部18世纪的中国古典文学巨著,历经数百年,不仅在中国本土根深叶茂,还在多元文化的马来西亚绽放出新的光彩。在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红楼梦》跨越国界的传播奇迹。而这一奇迹的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心那批珍贵的藏书之中。

这些藏书,不仅见证了《红楼梦》海外传播的悠久历程,更成为连接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它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分类清晰,涵盖了《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外文译本、续书、红学研究论著、改编创作、著者史料以及以《红楼梦》为题材的其他作品。其中,不乏珍贵版本,如1812年出版的英译本,那是《红楼梦》早期走向世界的珍贵见证;而1814年上下两套的嘉庆甲戌重镌《绣像红楼梦》原版木刻本,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还有1911年的《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和1923年俞平伯的《红楼梦辨》,这些重要文献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红学研究的道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批藏书还包括了英、法、德、日、韩等19种语言乃至盲文的40多种翻译本。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红楼梦》的故事和情感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读者,展示了这部文学巨著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如果说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这些跨越200多年的中文藏书构建了马来西亚《红楼梦》学术研究的坚实文献根基,《红楼梦》马来文全译本的出版,则使这部中国古典巨著真正融入东南亚多元文明的土壤。2017年,马来亚大学孙彦庄团队历时十年精心打造的六卷马来文全译本《红楼梦》正式出版,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马来语地区《红楼梦》翻译的空白,更为该书在当地的广泛传播与深入接受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往往面临着文化忠实度与可理解性之间的平衡难题。《黑神话:悟空》中“金箍棒”和《哪吒2》中“急急如律令”的翻译争议,都彰显了这一传播困境。孙彦庄团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马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灵活调整了翻译策略和传播方式。他们保留了双关、谐音等原著中的修辞手法,辅以详尽的注释,既尊重了《红楼梦》原著的文化深度,又降低了跨文化理解的难度。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让马来语读者能够领略到《红楼梦》的文学魅力,更促进了中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例如,书中描述贾瑞对王熙凤的非分之想时所用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谚语,被巧妙地翻译成了马来语pungguk merindukan bulan(猫头鹰想念月亮),既保留了原句的形象生动,又符合马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红楼梦》马来文译本(作者摄)

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的藏书与马来文译本的并存,共同构成了《红楼梦》在马来西亚传播的双重根基。它们不仅见证了这部文学巨著的海外传播历程,更为中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文化混搭:马来西亚《红楼梦》传播中的多元活力

《红楼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过程不仅彰显了文学的魅力,更体现了文化混搭的多元活力,通过符号重组以及与饮食文化的跨界融合,为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艺术展览方面,马来西亚《红楼梦》的传播通过视觉符号的重组,构建了跨族裔对话的文化桥梁。2018年,一场题为《智慧的长河》的“一带一路”文化特展在玛拉大学盛大启幕,其中,《红楼梦》主题的动态长卷特展与清代画师孙温的《全本红楼梦》绘本成为了亮点。这些展品以灵活生动的形式,引领观者穿越时空,近距离领略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瑰宝。动态长卷再现了昔日红楼盛景,而孙温的绘本则以详尽的情节、鲜明的人物、精确的细节,展现了《红楼梦》的宏大规模与精湛艺术,为马来西亚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在饮食文化方面,《红楼梦》更是实现了跨界的深度融合。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同样丰富多彩。近年来,随着《红楼梦》在当地的深入传播,受该书启发的美食也逐渐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流行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楼宴”。其中,刘姥姥在贾母宴席上品尝的“茄鲞”作为代表菜品,不仅保留了原著中的咸鲜口味,更融入了马来西亚本地的酸甜调料,如酸柑汁、棕榈糖等,使得这道菜品在异国他乡绽放出崭新的生命力。每当红楼宴举办之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媒体都会争相报道,从菜品的出处到蕴含的文化内涵,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舌尖上的红楼”深入人心。

此外,《红楼梦》中的茶文化也在马来西亚得到了传承与发展。书中描述的形形色色的茶事以及吟咏茶的诗篇,激发了当地茶文化爱好者的热情。他们根据书中的描述,尝试复刻出妙玉给贾母奉上的“老君眉”、宝玉喝的“女儿茶”等各种茶饮,不仅丰富了马来西亚的茶文化,也让更多人在品茗中感受到了《红楼梦》的独特魅力。

通过符号重组与饮食文化的跨界融合,马来西亚《红楼梦》的传播展现了多元文化的活力与包容性,让更多人在品味文化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播路径:从学术殿堂到市井烟火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与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也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紧密相连。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关键建议删除在于: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寻找最大公约数,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理念的合拍。

作为海外第一所专注《红楼梦》研究的机构,马来亚大学的《红楼梦》研究中心便是这一思想在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领域的生动实践。自2018年12月成立以来,该中心始终秉持着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并重的理念,致力于提升科研人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水平,通过开设高质量课程,如深入解读《红楼梦》与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医与养生等专题,不仅为当地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机会,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不定期举办公开讲座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红楼梦》与文明交流互鉴、《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与展望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和红学爱好者的参与,搭建起国际性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国红学的交流与发展。

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来源:马来亚大学官网)

然而,从象牙塔到街头巷尾,《红楼梦》的传播路径并未止步于此。文化的传播需要跨越学术的界限,触及更广泛的大众。《红楼梦》研究中心推出了马来西亚首个《红楼梦》主题桌游《我的大观园》,以其简易有趣的玩法、精致精美的绘图以及华巫双语设置,成功打破了文化隔阂,吸引了大量海外红迷,尤其是马来西亚年轻人的关注。这款桌游不仅让非华裔学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接触《红楼梦》原著,更在无形中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完美融合。

桌游《我的大观园》(作者摄)

《红楼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马来西亚这片多元文化土壤中绽放出了独特光彩。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既深耕文本内涵,又以柔性对话打破文化壁垒,孕育了马来西亚“新红学叙事”,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提供了学术深耕与大众共鸣并重的创新范式。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更为全球文化交流贡献了智慧:以文化自信为底色,以文明互鉴为路径,推动中华文化以更鲜活、更立体的姿态融入世界叙事。

原标题:《在吉隆坡尝红楼宴、玩大观园桌游……中国文学瑰宝何以闪耀大马》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曹静 夏斌 题图来源:马来亚大学官网

题图为马来亚大学《红楼梦》研究中心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马丽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