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铖权 (西南科技大学)
高校组建家长群、给家长寄成绩单、学生未经允许不准出校门……近年来,一些高校的新校规屡屡引发社会对于高校管理“中学化”的讨论。不少大学生吐槽自己被“圈养”,受访高校老师则表示,这是为解决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责任心的无奈之举。(4月19日 《半月谈》)
表面上看,高校的初衷不难理解:担心学生沉迷手机影响学业,预防安全事故,试图通过 “家校联动” 约束学生行为。然而,这种管理模式的症结在于,它既矮化了成年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混淆了管理与教育的本质区别。当高校将大学生当作缺乏自控力的 人群,用简单粗暴的管控替代循序渐进的引导,教育的初衷就变味了。
大学与中学的课堂主体关系已然发生了变化,学生从 “被动接受” 走向 “主动探索”。中学化管理或许能短期内维持秩序,却在长远上消解了大学的教育价值。试想,一个被家长群时刻监控的大学生,如何独立去探索?当高校用 “为你好” 的名义包裹控制欲,最终培养的可能是循规蹈矩的“乖学生”,而非能独当一面的成年人。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种,而非被动地灌输知识。高校与其纠结于 “收不收手机”“该不该给家长看成绩单”,不如思考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弹性管理涵养责任担当。教育不该是用围墙限制成长,而应成为助力学生自由翱翔的翅膀。唯有给予学生试错的空间,他们才能在不断探索中学会独立,真正实现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2025-04-24 14:11:00
2025-04-21 20:40:00
76岁的退休老教师,因为一套230万的拆迁房被三个子女争抢,老伴去世后,她选择捐给了学校
2025-04-18 13:01:00
2025-04-18 12:21:00
2025-04-18 0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