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8月27日,寒武纪股价盘中一度冲上1464元,一举超越贵州茅台,成为A股新“股王”。
但——等等,这个“股王”名号,可不是那么好坐的。
在A股流传着一个“玄学定律”:谁股价超过茅台,谁就容易跌下来。
这就是有名的“茅台魔咒”。
从中国船舶到海普瑞,再到全通教育、安硕信息、迅游科技等都曾短暂超车,但最后都被打回原形。为什么?很简单——股价可以靠预期冲上去,但能不能站得住,还得看基本面给不给力。
这一次,寒武纪能成为例外吗?我们来拆一拆。
“寒王”是谁?背后故事并不简单
作为中国AI芯片的代表企业,寒武纪的出身不凡。
200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陈云霁、陈天石兄弟,在白板上写下一串又一串神经网络公式,提出一个当时听起来有点“不切实际”的设想:能不能,我们中国人,自己造一颗专属的AI芯片?
几年后,这张白板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2017年,华为的麒麟970首度集成寒武纪NPU,AI芯片首次进入大众手机视野。寒武纪一战成名。
但寒武纪不满足于“给手机当配角”,它野心更大——不满足只做手机配件,而是直接向AI基础设施进军。它要自己造芯片(“思元”系列),打通芯片间通信(“MLU-Link”协议),还搞出一整套软件开发平台(“MagicMind”)——软硬一体,构建全栈AI算力生态。
2020年,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但之后几年,却走得不轻松,研发重投入,利润长期为负,寒武纪深陷“光环退潮”和“业绩阵痛”的质疑声中。
直到今年,寒武纪交出了一份“超级翻身仗”的半年报: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倍;净利润10.38亿元,历史上首次半年报扭亏为盈;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进账不再靠“烧钱”续命;更关键的是:99%的收入都来自“云端大客户”——市场对这一数据的解读是说明寒武纪的战略选对了方向,也真正跑通了商业闭环。
另外一个“神助攻”,出现在财报发布第二天——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制造、金融、医疗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进AI应用落地。“政策+业绩”,两大利好几乎无缝叠加,寒武纪的股价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一路飙涨。
可以说,它刚刚好踩在了这一轮AI行情的黄金节拍点:故事能讲:有“国产AI芯片第一股”的身份加持;业绩能兑:收入暴涨、扭亏为盈,现金流也转正了;政策加码:顶层设计明确发力,利好算力基础设施。三拍齐响,一下把寒武纪送上了A股C位。
穿越“茅台魔咒”要过三关
不过,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寒武纪这次盘中登顶,超的是“股价”,不是“体量”。
从是市值看,虽然寒武纪以单股价超越茅台,但市值仍不足茅台的三分之一(寒武纪约6000亿元,茅台近1.8万亿元),此“股王”更像一场情绪与估值共振的“光环时刻”。
从专业角度看,千元股价像是估值高原的“稀薄空气”,想不“高反”,得有三样补给:利润供氧、现金流续命、订单补给。
所以A股才流传着一个“茅台魔咒”:谁股价超过茅台,谁最后容易跌下来。过往的就已经有中国船舶到海普瑞,再到全通教育、安硕信息、迅游科技……都曾短暂超越茅台,但最终都没能守住。这些“挑战者”多是上市不久的次新股,流通盘偏小,身兼多重热门题材。
那么问题来了:寒武纪有可能成为例外吗?关键要看三件事:
第一,利润能不能持续“冒尖”。
今年上半年,寒武纪一口气扭亏为盈,净利润突破10亿元。这是它多年“讲故事”后第一次用业绩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问题是,这波利润是一次性的爆发,还是能长期续航?这关键要看两点:一是订单有没有“持续性”,是不是靠一两家大客户集中撑起;二是毛利率、净利率能不能稳住,别被费用和折旧反噬。
对此,从国盛证券的测算看,寒武纪2025年全年营收有望达到85亿元,归母净利润或达29亿元。但这一切,还需下半年财报逐步验证。
第二,现金流和交付能力,扛不扛得住“放量”。
账面看,寒武纪的现金流确实亮眼。2025年第二季度收现32.77亿元(同比增长40倍),经营性现金流大幅转正。
但背后也有隐忧:存货同比增长超50%、预付款大幅增加。说明公司正在为可能的大客户“备料压货”。
市场分析认为,一旦交付出现滞后,这部分账面收入可能变成“提前确认”的风险项。交得出、交得稳,才是真正的兑现力。
第三,产品和生态,能不能真正“跑起来”。
寒武纪当前最大的不确定,是客户结构的集中度过高。截至6月底,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85%的应收款和在手订单,客户黏性和复购率仍有待验证。
另一方面,虽然寒武纪构建了自研芯片+自研架构+自有软件平台的“全栈方案”,但整个生态系统能否吸引开发者持续使用、能否适配主流大模型框架,是决定能不能“从一家客户变一群客户”的关键。
浙商证券也指出,寒武纪具备自主指令集与微架构设计能力,有望在“去美化”背景下获得政策与应用双重倾斜。
国盛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寒武纪目前正处于一个与2013-2015年东方财富相似的阶段。后者曾在互联网金融红利期实现营收10倍增长、市值飙升15倍。当前,国家对AI的长期支持已定,“AI+”政策将长期加码。中美芯片矛盾与H20芯片安全问题等,也让“国产算力”被重新提上日程。寒武纪作为少数能大规模量产交付云端AI芯片的企业之一,确实具备成为“下一轮AI主角”的潜力。
【结语】
寒武纪不是第一个“超茅”的选手,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市场永远欢迎新故事,但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谁涨得最快,而是谁站得最久。“股王”的桂冠,可以靠预期抬上去,但能不能戴得稳,还得靠基本面一笔笔续上去。“茅台魔咒”是不是被打破?现在的股价只是预告片,真正的剧情,还要看接下来的几份财报。
毕竟,一个真正的“股王”,得经得起涨,也得经得起看。
(来源:南方+)
2025-08-27 19:31:00
2025-08-26 15:38:00
DeepSeek-V3.1正式发布,科创芯片ETF基金(588290)涨超7%,寒武纪-U涨超10%,机构:高端AI芯片国产化势在必行
2025-08-22 11:31:00
2025-08-21 17:43:00
2025-08-20 0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