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断裂、钢筋扭曲、房屋塌陷,空气中弥漫着沙尘……震后的缅甸曼德勒省,一批身穿“中国卫生”红色马甲的防疫队员在余震中奔走于各个受灾民众安置点之间。
近一个月以来,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在缅甸曼德勒省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5月15日,将随行携带的物资捐赠给缅甸当地卫生部门后,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圆满完成了此次援助任务。
助力灾民重返家园
5月15日,清晨的阳光洒落在曼德勒省曼德勒市马哈昂缪镇区安置点。百余顶印有“中国红十字会”字样的白色救灾帐篷整齐地搭建在地势开阔的草坪上。一些安置点民众走出帐篷,坐在树下纳凉。
地震后,灾民凯瑟白普一家四口住进了该安置点。见到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又来了,还带来了生活物资,凯瑟白普激动地说:“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大家能挺过来,离不开中国防疫队近一个月的帮助。”
帐篷里,摆放着中方援助的钢架床、毛毯、饮水桶等各类物资。走进灾民内尼钦的帐篷,防疫队员和内尼钦拉起了家常。“我家房屋的柱子和墙体都裂了,几乎快倒了。”回忆起震后场景,内尼钦仍心有余悸,“真诚地感谢中国给予我们的庇护。”
“有家自然想回,虽然条件还不允许,但至少住在这里很安心。”灾民齐敏都接过防疫队送来的物资,紧紧地拉着防疫队员的手说:“这份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截至5月9日,缅甸3月28日发生的地震造成约3800人遇难、5100人受伤。5月12日、13日,中国政府援缅第十四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物资相继运抵缅甸,这批物资包括住宅板房、移动手术室等。
“队里有11位专家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防疫工作,9人参与了2015年尼泊尔地震后的支援任务。历经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我们均实现了‘大灾后无大疫’的目标。”防疫队员赵世文说。
防疫队员王霄晔介绍,防疫队已完成对曼德勒省4个安置点的5轮走访,为安置点受灾民众进行病媒监测、环境消杀、疫苗接种指导、健康教育和心理调适等。马哈昂缪镇区安置点的上百个受灾家庭中有半数已重返家园,回归正常生活。
筑牢灾后公卫防线
中国防疫队是唯一在缅甸震后抵达曼德勒省的国际卫生防疫队。初抵当地时,眼前的景象令队员们揪心:沿途建筑垮塌严重,大量民众栖身于临时避难所。
在曼德勒云华师范学院,防疫队找了两间空置教室,紧急搭建了临时实验室。“历时3个小时就完成了实验室调试并投入运行,当日就开展了首批样本检测。”王霄晔说,面对远超预期的灾情,队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该实验室可开展饮用水水质检测、食物中毒检测、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等80项检测,可检测44种传染病病原体。实验室专门配备了霍乱、鼠疫等特异性快速检测试剂盒及胶体金法试剂,其中部分项目检测时间在15~30分钟即可出具结果,大幅度提升了曼德勒灾区应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速度。
在曼德勒地区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防疫队员深入各个安置点,实地察看受灾民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食品供应、水源使用情况,以及蚊虫孳生环境等卫生防疫关键点,为科学防疫与疾病控制做准备。
“昌妙达奇镇区安置点达50,已远超高风险阈值20。”防疫队员林祖锐以5月4日的布雷图指数调查为例说,这意味着蚊虫孳生极为活跃,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高。此前,防疫队员通过昼夜监测发现,该安置点蚊虫密度惊人,个别监测点单夜诱捕成蚊超过700只。
防疫队采用“监测先行”的方式划定重点区域,每天下午在安置点布设诱蚊灯,清晨回收蚊虫样本,并同步开展人工巡查,对蚊虫幼虫密集区域进行精确记录。
针对持续高温天气和即将到来的雨季可能对虫媒传染病传播风险造成的影响,5月8日,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和曼德勒地区卫生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对环境最复杂的昌妙达奇镇区安置点联合开展了病媒生物专项环境治理,并在数日内对治理效果进行了评价。
受地震灾害影响,与震中相邻的曼德勒市区多个水厂管道破裂。在当地规模最大的曼德勒一号水厂,防疫队员沿着狭窄的梯道爬上十多米高的露台,在接入水厂的地下水管道处检测水源卫生情况。
“供水安全是保障居民用水需求和灾后卫生防疫的关键。”防疫队员闭增辉说,中国防疫队到水厂、居民家等必要场所进行了多份取样,并送往临时实验室进行水质安全评估与检测。
防疫队领队陈雷介绍,基于对曼德勒相关公共卫生实验室、中心医院和水厂的调研情况,防疫队撰写的《曼德勒一号水厂城市饮用水供应和卫生保障情况现场调研报告》《地震灾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关于曼德勒地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建议》,以及霍乱、登革热、疟疾等8个单病种监测和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方案等12份技术文件,已提交到缅甸卫生部、曼德勒省政府和省卫生厅,为当地卫生防疫提供科学依据。
“鱼渔并授”提升能力
5月9日至13日,11名曼德勒公共卫生实验室专业人员参加了防疫队开展的水质检测、病原学检测与食物中毒检测等专项培训。
“缅方过去只检测单种病原,不理解‘多重检测’原理,操作上也有难度。”防疫队员刘照生介绍,此次培训引入寨卡病毒、登革病毒与基孔肯雅病毒三重PCR等检测技术,并通过流程优化和现场指导,让当地实验室人员在即使缺乏医学检验的经验下也能掌握关键操作,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升突发疫情快速筛查水平。
5月14日,防疫队继续与曼德勒省卫生厅8名专业技术人员就《地震灾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方案》以及传染病监测与疫情处置方案进行深入讨论。缅方专家纷纷表示,希望与中方在更多领域加强交流合作。
“鱼渔并授”是中国政府援缅卫生防疫队始终坚持的理念。陈雷表示,中方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更注重培养缅方人员的自主操作能力。“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帮助缅甸应对当前灾后防疫挑战,更要为其公共卫生体系的长远发展赋能。”陈雷说。
胞波情谊历久弥坚
“等家园重建起来,我想去中国,到云南、西安、北京看看。”在马哈昂缪镇区安置点,一个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缅甸少年令防疫队员记忆深刻。
“欢迎你到中国来”“家园早日重建”“期待你健康长大”……帐篷旁,这位少年在防疫队员的美好祝愿中许下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我们永远是朋友”。
防疫队员张波婷在进行灾后心理疏导活动后,清楚地记得一位当地老人在接受治疗时,其脑海不断浮现在地震逃生中摔断腿的画面。经过眼动脱敏与再加工、呼吸训练等疗法,这位老人的情绪平复了下来。老人说:“不但保障我们的健康,还呵护我们的心灵,谢谢你们!”此时,许多受灾民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们一直住在室外的泥地里,是中国提供了舒适的庇护所。”在昌埃达善镇区安置点,当地一位76岁的老人对防疫队员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灾难,但吃的、喝的、住的应有尽有,衷心地感谢中国的帮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一次会心的微笑、一个暖心的拥抱、一声真挚的“谢谢”,这些朴素的瞬间让中缅两国历久弥坚的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情谊在震后的废墟中,化作两国人民睦邻友好、重建家园的坚定力量。
此次援助,中国防疫队会同缅甸疾控同行有效降低了灾区公共卫生风险。据缅方通报,截至目前,未发现传染病疫情暴发流行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赵世文说,防疫队5月15日向缅甸卫生部门捐赠的物资共有73类,助力当地持续开展后续登革热、疟疾、霍乱、麻疹等病原学检测,以及饮用水、食物中毒等样本检测,有效降低传染病暴发和流行风险。
“在缅甸的困难时期,中国胞波总会伸出援手,以善意之举与辛勤努力协助开展防疫工作,给予曼德勒省很大的力量。”曼德勒省卫生厅副厅长温奈坚信,此次援助将进一步巩固缅中友好情谊,续写两国胞波情谊的公共卫生新篇章。
文:健康报记者 杨世嘉 通讯员 邵琳鉴 冯秦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中国胞波总会伸出援手”——中国防疫队助力缅甸震后卫生防疫能力提升
2025-05-19 12:33:00
2025-05-19 06:39:00
2025-05-12 21:46:00
2025-05-12 18:46:00
2025-05-12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