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即将迎来汛期。昨日(2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汛前重点对全市352条山洪沟道监测预警能力进行提升,补齐监测短板,其中包括在上游安装地埋式水位计,实现沟道水位的实时监测。同时,93个乡镇1223个山洪沟村都定制了“一村一策”防洪避险方案。
主汛期前地埋式水位计完成安装
昨日,在位于门头沟区的雁翅水文站,北青报记者看到,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该站已经在恢复重建的基础上,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和测洪标准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侧扫雷达、视频自记水位计、移动雷达波及光电测沙仪等先进实用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全部上线,成为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的现代水文测站。作为永定河平原段防汛抗洪抢险的前哨,该站的监测预警对于下游三家店、卢沟桥水文站的洪水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汛前,市水务部门重点对全市352条山洪沟道监测预警能力进行提升,补齐监测短板,按照“建设一个,上线一个”的原则,力争主汛期前完成全市352条山洪沟道的水位计安装工作,并同步推进积水内涝监测点位的设备接收和站网优化工作。
在王平镇韭园沟内,一个像“蓝帽子”样的水位监测设备埋于沟道之内的碎石之间,成为洪水监测的“新生力量”。“地埋水位计能够在洪水中纹丝不动,从而能及时有效地监测上游山洪的来水情况。”北京市水文总站水文监测评价科副主管王槿妍介绍。同时,水务部门还将对137条重点山洪沟道加装图像监测设备,实现对沟道洪水起涨情况的实时捕捉,进一步提升山洪预报模型精度,全面发挥山洪沟道监测预警作用,为各区山洪沟道避险转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涉险村庄划定红橙黄蓝4级风险区
在山洪预警预报能力提升的前提下,今年汛期,山洪沟道村也将有定制的避险方案。
据市水务应急中心工程抢险科相关负责人马占川介绍,去年汛前,北京市水务局选取韭园沟、田寺沟、门头沟等山洪沟流域重点村,围绕基本情况、组织体系、预警指标、预警信息发布、预警方式、人员避险转移、车辆安置等方面内容,编制形成“一村一策”模板。
2024年下汛后,北京水务应急中心提前在涉及山洪沟道的区推广实施“一村一策”,并组织开展重点山洪沟村庄人口信息采集,推进信息采集和数据融合。目前全市352条山洪沟道涉及的1223个山洪沟村庄都定制了“一村一策”防洪避险方案,共涉及门头沟、房山、昌平、密云等10个区。截至目前,通过“一村一策”入户信息采集小程序,采集并融合了93个乡镇,约29万人员信息,为汛期防洪避险科学精准转移群众提供信息保障。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全市352条山洪沟道涉及的1223个村,29万人的人口采集工作。对于不同的降雨,我们用模型模拟淹没范围,划定出红、橙、黄、蓝四级风险区,其中蓝色是5年一遇降雨的淹没范围,10年一遇为黄色危险区,20年一遇是橙色危险区,百年一遇就是红色危险区。有了这个危险区的划定,再通过我们的入户采集,进行精准的划分,在不同的降雨等级下,我们就可以进行精准转移。”马占川说,“一村一策”是以行政村为单元,系统开展山洪灾害风险隐患调查,细化山洪淹没范围,建立淹没范围、人员转移、责任制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划定超标洪水场景下的车辆安全区域。
明确避险转移五大关键环节
在“一村一策”之下,为山洪防御明确了避险转移的5个关键环节,比如由谁组织、转移哪些人、什么时候转移、转移到哪里、不擅自返回等,可以有效地减轻基层的工作压力。门头沟王平镇韭园联合党支部第一书记邓玮说:“之前究竟什么级别转移什么人,没有具体针对性的东西。今年有了‘一村一策’后,在不同预警情形下,对我们的具体转移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会节约大量的时间精力。”
同时,水务部门构建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数字化平台,不断完善“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大功能,预先模拟洪水淹没过程并生成防御建议,开发部署预警“叫应”程序,实现预警“叫应”直达基层防御责任人,责任人一键报送转移信息,便于实时掌握山洪灾害危险区情况,为决策提供有效助力。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