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大新生入祠堂祭祖”:宗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共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04:00:00    

2025年7月20日,“691分考上北大惊动了宗族长老”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据极目新闻报道,这事发生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某村。相关视频显示,李氏宗祠门前设有写着“热烈祝贺李×耀考取北京大学”字样的拱门,拱门两侧挂着十多条祝贺条幅。仪式举办时间为7月14日。上述视频被上传至社交平台后,很快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称其为“升学宴天花板”,表示“这才叫背负着整个家族的荣耀”。

无独有偶,福建安溪的詹×雯以692分、福建省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消息一出很快惊动了整个家族,宗族为她安排了专门的祭祖仪式:祠堂为她开中门,铺红地毯,其他人列队迎接。族长为她的姓名描红,族谱也是单开一页。

倘若放到时下热门的仙侠类微短剧剧情里,李×耀、詹×雯这样的成就,大概相当于微末家族里,突然冒出来的绝顶天才,一个不小心就考上了顶级宗门。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乡里乡亲,尤其是宗族举行盛大仪式庆之贺之,实属再正常不过。在祠堂、宗族的叙事语境下,举办仪式将喜讯敬告祖先,无非有两重目的:一是褒扬优秀学子,嘉奖其光耀门楣的成就;二则是号召族人,尤其是年青一辈的学子见贤思齐,勤勉向学。须知道,漫长的农耕文明涵养了耕读传家的传统,读书和知识的价值非但不会被土地所湮没,而且会从里面倔强地拔节和生长。

或许有人担忧,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被其所在的宗族礼请进入祠堂,有炒作状元之嫌,但究其本质,族中有人高考成绩出色,宗族为其庆祝,是很自然的事,没有什么不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管窥传统宗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调试与创新:褒奖通过现代教育体系选拨出来的族中骄子,将个体荣誉上升为宗族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凝聚族人、振奋人心的功能。

一般来说,宗族祠堂一般只有在春秋二祭(对应清明节、重阳节前后的祭祀)或者婚丧的时候,才会打开中门。从本源上看,打开中门源自《周礼》的“阼阶之礼”,这无疑代表了礼遇与隆重。为高考高分学子,尤其考上北大等顶尖学府的学生开中门,这是以最高规格、最高礼仪,在宗族内部完成对李×耀、詹×雯们的加冕。不难发现,类似的做法不仅限于学业方面,还适用于体育领域:东京奥运会后,有着“亚洲飞人”之称的苏炳添回家祭祖,就受到族人开中门迎接的礼遇。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宗族祠堂文化在全国各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宗祠重修、族谱续修蔚然成风。这些活动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复归,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以李氏宗族和詹氏宗族的做法为例,他们通过隆重的仪式将现代教育成就纳入传统价值体系,实现了“光宗耀祖”这一传统理念的现代诠释。这种“旧邦新命”的文化策略,既保留了宗族文化的仪式感,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现代教育体系与宗族文化的互动,展现了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韧性。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高考作为“最不坏的制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权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成为进入祠堂的“通行证”,恰恰证明了现代教育价值与传统宗族文化达成了某种共识。李×耀、詹×雯的故事表明,优秀学子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非凡成就,能够获得传统宗族文化的认可与接纳。

某种程度上,李×耀、詹×雯的故事可以作为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鲜活切口。当下的中国正逐渐从“身份社会”向“成就社会”转变——前者以社会成员的特定身份作为价值评判依据,后者则将个人成就作为核心价值尺度。当北大学历的价值被传统宗族所认可,意味着现代教育体系下的个体成就已经融入了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这种转变不是通过对抗实现的,而是在文化调适的过程中自然发生的。

宗族祠堂为高考优秀学子举行庆典,实际上创造了一个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宗族长辈通过传统仪式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年轻学子则通过现代教育成就获得宗族认可。这种双向互动,既维系了宗族文化的延续性,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现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强大生命力。

据此观察,“考上北大的高分学子入祠堂祭祖”的现象堪称一个多棱镜,从中可以观察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当现代教育成就获得传统宗族文化的认可,不仅彰显了教育的价值,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共鸣,或许才是这些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墨攻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