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爱康国宾“漏检”风波:十年体检未知患癌风险,责任在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2:00:00    

2022年,北京一家爱康国宾体检中心。视觉中国图

“我们公司成立二十多年了,一个不好的企业不会活这么久。”广州一家爱康国宾门店客服说。2025年7月19日上午8点多,消费者陆续进店体检,十余排候诊沙发座无虚席,并未受近期的负面舆情影响。

近日,北京律师张晓玲公开控诉,2013-2023年十年间,她均在爱康国宾进行常规体检,但在一年后却被相继诊断出肾癌和肾癌骨转移。她在事后诊疗中被医生告知,其肾癌病程已有三五年,骨转移也未被及时发现,这让她对包括爱康国宾在内的多家体检、诊疗单位产生质疑,认为这些医疗机构存在漏检漏诊问题。

7月17日晚间,爱康国宾发布声明,强调体检数据真实,患者于2024年确诊的肾癌在医学上存在多种可能,用户反映的癌胚抗原检测无法关联肾癌,检测结果有无问题需双方委托第三方论证。

这一声明发布次日,张晓玲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了2300多字的回应文字,称爱康国宾避重就轻,毫无诚意。

舆论焦点指向了爱康国宾。多地客户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在这家机构体检中的不良体验:有人认为爱康国宾未能完整识别甲状腺问题,有人认为其未能发现子宫肌瘤,更有人通过调取底层影像资料发现,未被充分提示肺癌风险。

受访专业人士表示,张晓玲反映的问题,在医学、法律权利主张上存有争议。但并非所有癌症都能被常规体检识别,除了体检套餐的覆盖面、个体疾病的复杂性,仪器设备、检测人员水平以及报告解读人员的专业水准,都会影响体检结果。另外,一些体检机构或因压缩成本未尽合规义务,从而导致部分用户的体检不达预期。

“漏检”风波

“(爱康国宾)声明毫无诚意,避重就轻,完全没有专业体检机构的企业担当,令人愤慨。”7月18日晚间,张晓玲说。几天前,她向多家媒体表示,此前曾在爱康国宾体检长达十年之久,均未被提示肾癌的风险,引发广泛关注。

在体检服务领域,爱康国宾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全国多地均设有体检服务中心。

一天前,爱康国宾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回应,称癌症病变有其特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取决于体检的时间点、检测方法、检测设备以及医师的专业水平,有些癌症可以被检测到,有些癌症还无法检测到。”对于该机构体检结果的准确性,将邀请第三方机构论证。

过去的大半年时间,张晓玲饱受疾病折磨。2024年10月,她在北大医疗康复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发现右肾囊肿,进而确诊右肾透明细胞癌。随后她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做了右肾切除手术。术后仍旧腰腿疼痛难忍,辗转多家医院确诊肾癌骨转移,再次手术。

在前述就诊过程中,张晓玲被多位医生告知,其肾癌病程已有三五年。这让她对既往体检的有效性产生质疑。在2024年之前的十年,她的体检是在与律协合作的体检机构爱康国宾进行的。

“2023年那年体检,报告提醒我有肾钙化,医生解释说钙化就相当于你手指破了的结痂,没有啥病,让我不用担心,没有特地打电话就没有问题。”张晓玲说。爱康国宾当年报告专家意见亦显示:肾内钙化灶一般无症状,建议定期复查肾脏超声和肾功能检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医师杨丰名介绍,肾脏异常一般是通过B超检查来发现的,“正常人的肾脏是不会有富含血供的结节”。

2023年B超检查中对其肾脏情况的描述是:“右肾可⻅⼀个强回声,左肾实质内可⻅⼤⼩约为12×11mm的⾼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团块内未⻅明显的⾎流信号。”报告解读提示其左肾错构瘤可能,右肾钙化灶。

“一般对于这种(错构瘤)可能的描述,比较严谨的医师会推荐患者去做进一步检查的,比如去做PET-CT或者磁共振进一步确诊是否肿瘤。”杨丰名介绍。

张晓玲认为其肾癌风险,应当在2023年体检时被充分识别和提醒。

“个体对于疾病的反应因人而异,一年前的体检情况很难提示一年后的身体风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郑燕芳说,有些肿瘤会发展很快,是有可能在一年内长两三厘米的。

此外,即便是张晓玲在2023年已经出现早期征兆,但在目前环境下,医务人员很难做到完全符合每一位患者预期的风险提示。

“医生有履行与医疗水平相应的注意义务。”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桂辛律师说,如果要证明这种义务,患者需要举证证明,比如当时的影像资料和医师水平应当提示注意;体检中心也可以举证反驳,比如说其医疗水平达不到,这时候往往需要第三方来鉴定。

桂辛提醒,与防范风险充分告知相对的是过度医疗。“医生提示风险做进一步检查之后,如果检查结果良好,患者也会因为花了‘冤枉钱’而对体检机构不满,也有因此诉讼的。”

“前些年医患关系很差,动不动医闹,影响医院正常工作,医生对误诊或漏诊都是心存忌惮,既不敢把话说死,也不敢不说,凡事都模棱两可。”浙江一名肿瘤医院医师公开发文道,不说得明白些,恶性的会让有些患者以为不要紧,延误病情;良性的也会带给部分病人无尽的焦虑。

广州的一家爱康国宾门店。宋宇玲摄

早有争议

用户对爱康国宾的不满,张晓玲并非孤例。陆溪介绍,2025年2月,她在爱康国宾北京的一家体检中心做职工年度体检,B超检测医生告诉她腋下淋巴结肿大,提醒她注意。

“然后我就查了查,网络上又说淋巴结肿大很危险,可能是乳腺癌转移或者是淋巴癌,我很担心就先后在北京的两家三甲医院复查,两边医生都说我是正常淋巴结,有的人天生就大。”陆溪说,但这两次复查,却查出来爱康国宾的体检报告未能发现的其他问题。

根据陆溪提供的部分体检报告显示,2月她在一家医院查出左侧乳导管局限性扩张;3月她在另一家医院又查出了甲状腺回声不均、子宫肌瘤。“宫腔检查上,在爱康国宾是彩超,在朝阳医院是阴超,其他的体检方式是一样的。”陆溪说。

体检结果上的不同,让陆溪心有余悸:“医生说导管属于乳腺里恶性概率很大的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及时复查。”这次体验也让她对爱康国宾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2025年4月,28岁的李可购买了爱康国宾杭州一家门店的体检套餐,具体包括甲状腺、肝功二项、肾功三项、血脂二项、癌胚抗原定量、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等项目。

李可提供的爱康国宾体检报告显示,其甲状腺彩超呈现腺体回声粗杂、分布不均匀,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类结节样低回声散在分布,血流信号正常。报告初步意见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声像(并结节形成,请结合实验室检查)。

“当时我的脖子已经能感觉到不舒服了,后来我拿着这个报告到一家三甲医院去问医生,有的医生还说没什么事,后来我又挂了专家号,并强烈要求开了B超复查。”李可说,这次结果查出多个清晰的结节,进一步检测后确诊甲状腺癌,并于7月完成手术。相关体检和诊断报告提供了佐证。

家住合肥的李玉琛也遇到了相似情况。2021年8月,他在当地一家爱康国宾门店做常规体检,因为常年抽烟,额外增加了肺部CT检测。体检报告显示:其右肺上叶及左肺下叶可见两枚结节灶,左肺下叶较大结节大小约8.5×5.5mm,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左肺上叶可见片絮状密度增高影。

这份体检报告在重要异常结果的专家建议栏写道:当肺内结节大于1.15mm或在5-15mm并伴有恶性CT影征者,⾼度怀疑肺癌,建议到三甲医院会诊、⼿术。

查出肺部结节后,李玉琛曾将报告发给其在南京鼓楼医院(三甲综合医院)的医务亲属查看,被告知:“8毫米的结节也不着急,报告都是良性的描述,建议明年复查。”

次年在一家医疗机构体检时,李玉琛查出肺部有两个明显结节:一个直径 8毫米的结节位于左肺下叶,还有一个类结节状磨玻璃密度灶位于左肺上叶,边界欠清,较大截面约2.4cm×2.2cm,随后去三甲医院复查,最终确诊肺癌。“8毫米的爱康国宾已经提示,但近3厘米的没有明显识别,我认为爱康漏检了。”李玉琛说。

李玉琛向爱康国宾调取了当时的CT影像资料并找医生看片,被告知:“爱康国宾报告上写的见片絮状密度增高影,其实是磨玻璃结节,爱康给我提供报告的工作人员也承认这是重大阳性风险。”

手术后,李玉琛曾向爱康国宾主张权益,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其提供的通话录音显示,2023年5月,一名疑似爱康工作人员曾提出,该公司已经尽到风险提示义务,但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给予数万元补偿,李玉琛认为金额过少,得不偿失,坚定维权。

在上述案例中,爱康国宾似乎仅起到了某种“初检”功能,除漏检的可能外,大多呈现未精准识别患者疾病风险,这与医疗诊断的复杂性有关,其管理问题也不能置身事外。

“工作强度很大,员工流动性也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什么岗位,医生难免会有疏漏。”韩静2021年曾在安徽的一家爱康国宾门店工作,后因不堪工作压力过重而辞职。她举例,就影像读片而言,一名医生一天看一百名患者和三百名患者,认真程度天壤之别,在这种压力下,疏漏在所难免。

体检能否防癌

“我不懂那些医学术语,我就知道我来你这儿做检查,只要我的体检项目里包含了,有病你没给查出来,你说啥都没有用!”张晓玲提高了音量,情绪激动地说。她对体检功能的朴素认知,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但医疗并非万能,体检亦然。

“公众对体检的效果存在一定的误读。”郑燕芳说,目前医疗检测手段是有限的,当下的体检不能完全代表未来的健康,也不能覆盖所有疾病;不同的体检套餐对应不同体位的检测,检查项目之外的病发与体检机构无关,“比如胃肠镜、CT,很多体检套餐里并不包含,需要一定年龄段或者有异常症状后才做”。

杨丰名介绍,公众的常规体检,主要覆盖人体的躯干部分,这也是人体疾病的高发位置;人的头部和小肠则处于日常体检的盲区,后者使用的设备一般体检机构也不具备,比如核磁共振成像仪,但这部分病发概率也较小。“定期体检能解决人体一半以上的疾病。”

常规体检确有提醒癌症风险的作用,但并不总能及时发现。“像甲状腺、乳腺、肝胆胰脾肾、肺部的肿瘤一般都能通过常规体检发现,肺部可能需要额外再做CT,但一般体检机构都有设备。”杨丰名说。

在他看来,比较难发现的是进展迅速的肿瘤,如果病程不是“按年发展”,都有可能难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即便是常见肿瘤,也有可能发生这类情况。

公众的防癌焦虑也被一些体检中心注意到,肿瘤标志物检测被很多人纳入常规体检项目。比如在爱康国宾的体检项目中,张晓玲在过去十年均做了癌胚抗原定量检测,且检测结果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她认为这个检测有提示癌症风险作用。

爱康国宾在声明中回应:癌胚抗原定量的检测结果与肾细胞癌没有被认可的关联性,不能用于是否存在肾细胞癌的风险评估,与肾癌无关。

“这个解释是有说服力的,肾脏它不是癌胚抗原来预测的。”杨丰名解释,这个肿瘤标志物主要用来提示消化道、男性前列腺、女性生殖系统等领域的肿瘤,该数据明显升高可以提示肿瘤风险,但不意味着有风险一定会提示数据异常。

杨丰名提醒,目前仅有6-8种肿瘤标志物检测被认为非常重要,部分体检机构将其扩展至一二十项可能是出于盈利的目的,存在一定争议性。

对于日常体检,杨丰名建议公众可充分参与B超可查的体检项目。“这个设备价格并不昂贵,一般体检机构都配备,且体检费用也不高,对人体也没有辐射。”不过,B超检测需要医生较高的操作和观察影像的水平,很可能因为医生水平的参差,同样部位出现差别很大的结果。

(应受访者要求,陆溪、李可、韩静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吴小飞 南方周末实习生 黄诗韵 宋宇玲 刘珈宜 潘奕忻

责编 何海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