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探索文化和技术融合,协同AI与人类共创,中国科幻靠什么突破想象力边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6:49: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妮】“中国科幻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三体》影视作品改编、《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3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行的2025中国科幻大会期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如是说。

今年的中国科幻大会期间不仅举办了科幻嘉年华、科幻机甲展等活动,将科幻与生活、艺术充分结合,还组织了多场论坛,邀请中外专家、产业代表共同探讨科幻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中国科幻产业从2016年的百亿量级规模增长至如今的千亿量级,实现了崛起速度与产业规模的跃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王春法表示,现在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推动技术与科幻实现双向驱动,让科技拓宽科幻创作的想象力疆域,更让科幻思维以其前瞻性和批判性,反哺技术伦理探索、科技创新方向以及人类未来图景的塑造。”

科幻游戏、微短剧势头强劲

“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1089.6亿元,较2023年的1132.9亿元基本持平,相当于少了《流浪地球2》的电影票房。由此可以看出,一部优秀作品的产值是很重要的因素”。在2025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年会暨成果发布会上,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岩详细解读了《2025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该报告内容涵盖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五大核心产业。其中,科幻阅读产业总营收35.1亿元,同比增长10.7%;科幻影视产业总营收67.1亿元,较去年(115.9亿元)有所回落;科幻游戏产业增长强劲,2024年总营收718.1亿元,同比增长10.2%;科幻衍生品产业总营收25.3亿元,同比增长11.0%;科幻文旅产业总营收244亿元,较去年(超过300亿元)有所下降,但其中科幻舞台剧与展览营收加速增长。

报告显示,科幻微短剧、中短视频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各大平台共上线169部科幻微短剧。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引入成为科幻微短剧创作中降本增效、激发潜力的有效手段。

从报告中不难发现,2024年中国科幻游戏产业总营收占科幻产业总营收的最大比例(65.9%)。另据《2025中国科幻产业消费市场报告》,31岁至35岁是中国科幻阅读、影视、文旅消费频率最高的群体,科幻游戏核心消费群体则集中在28岁至42岁。“科幻与游戏有着天然的契合点。科幻游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科幻内核。”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期间表示,无论是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还是描绘末日后的废土世界,科幻游戏都应该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引发玩家对科技、社会、人性的思考。

吴岩表示,总体来看,2024年中国科幻阅读、科幻衍生品与科幻文旅板块原创能力突出,彰显了本土创作的强劲动力。刘慈欣对中国科幻产业充满信心,“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探索东方哲学、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注重内容创新,挖掘更多元化的科幻题材,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亚洲国家要学习中国的相关经验”

中国科幻产业不仅在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力,其海外传播及影响也日益显著。此次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科幻海外新兴市场传播报告(2022—2024年)》显示,新兴市场对中国科幻的关注涵盖科幻图书、科幻影视和科幻游戏等多个领域,其中游戏占比81%。同时,中国科幻在海外新兴市场的搜索热度强劲增长,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长期占据中国科幻在海外新兴市场搜索热度的前三位。特别是巴西凭借庞大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媒体资源,相关搜索热度值在近两年内实现近10倍的增长。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和秘鲁等市场也表现不凡,3年间增长了约6倍。此外,2022年至2024年海外新兴市场媒体对中国科幻的报道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偏好,正面报道占比72.09%,中性报道占27.58%,负面报道仅占0.33%。

谈到中国科幻对海外的影响,中亚人工智能协会主席、乌兹别克斯坦前外交部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在发布会上表示,科幻产业在亚洲国家有巨大潜力,亚洲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有助于各国推出独特的科幻作品。但这些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基础设施和资金支持,以及地区之间协调不足。中国在科幻文学和影视以及AI技术应用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亚洲国家要学习中国的相关经验。“中亚地区应当被视为‘草原科幻’的发源地,其独特的科幻文化根基能为科幻多样性提供宝贵的视角与思维方式。”诺罗夫强调推动科幻国际合作平台的建立,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念、经验与视野的交流与融合。

“科幻让我们在AI崛起前夜保持警醒”

中国科幻产业正成为全球科幻版图中的重要增长极,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近几年中国科幻影视掀起热潮,中国“想象力”消费时代来临,但中国科幻电影目前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型。“想象力是科幻电影的原动力,其不仅具有文化意义,更是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中国科幻电影尚不发达,主要表现在想象力和现实关联较为密切。”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与成熟市场特别是西方科幻市场相比,中国科幻影视产业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能驾驭高品质剧本和复杂叙事的编剧、导演仍然稀缺;另一方面,科幻影视的产业链尚未完善,缺乏成熟的IP培育机制与跨界联动的规划。从创作层面看,科幻文学作为科幻影视创作的母体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三体》展现了中国科幻文学具有世界影响力,但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培育更多富有创造力和多元化风格的作家,仍是当前重要的课题。“国际上长期形成了以欧美为中心的科幻文学体系,作者和读者群体相对稳固,作品题材和形式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都比较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希望未来科幻创作者能勇敢突破传统思维,借助AI技术拓展人类想象的边界,探讨更为深刻的哲学问题。”

谈及AI对科幻创作的影响,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与AI共创模式的探索,在一些短篇小说创作过程中,我会使用自制的大模型进行情节发散,但最终艺术判断和价值取舍仍然取决于人类作家”。陈楸帆表示,这种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范式。作家可以通过AI辅助构建更加庞大复杂的世界观设定,突破个人知识的边界,进行科学知识查询和技术分析,增强作品的科学严谨性。“这种方式可以让人类创作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作品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上,进行更深入的哲学思考和价值探索,这恰恰是当前AI尚不能完全替代的领域”。

随着AI大模型等技术不断演变,科幻是否会失去“预言”的力量?刘慈欣表示,“科幻从来不是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照亮未知的火把”,它让我们在AI崛起前夜保持警醒,以开放的胸怀拥抱变革,同时以清醒的头脑守护人性的光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