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守好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邢台市信都区拓展“两山”转化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39:00    

2024年6月11日,车辆行驶在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的邢台市信都区抗大路上。(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四月芳菲,春染太行。车行邢台市信都区抗大路,远山透绿,近水碧蓝,路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样不时从眼前掠过。

全区森林覆盖率48.9%,前南峪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邢台市信都区护绿、增绿、活绿协同发力,不断夯实生态基底,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新路。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邢台市信都区践行“两山”理念取得的突出成效,是河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缩影。近日,记者走进信都区,探寻这里的生态之美、发展之变。

■ 创新生态修复治理,筑牢生态根基,缝合太行山“绿化断带”

4月5日,西黄村镇黄店村,抗大路入口。

青山绿水间,一顶顶乳白色的帐篷点缀在如茵草地上。游客们或围坐在小木桌前喝茶聊天,或躺在沙滩椅上沐浴阳光,好不惬意。

陡峭山坡上,4年前种下的侧柏长到了2米多高。黄店村党支部书记吴增喜刚巡山回来,现在是防火紧要期,他每天都要转几趟。“好不容易种活的树,可得看好了。”他说。

一句“好不容易”,道出了石头山上造林之难。

信都区山区面积大,中部的浅山丘陵区地质构成多为石灰岩,土层薄。这里干旱少雨,种树难成活,形成了一条南北长51公里、东西宽18公里的“绿化断带”。

在这里种树,用老百姓的话就是“猴嘴里掏枣、沙漠里种草,简直比登天还难”。浅山丘陵干旱区绿化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立志缝合“绿化断带”,信都区创新生态修复治理,探索出多种可复制、易实施的造林模式,一任接着一任干,生态根基越筑越牢。

黄店村就处在浅山丘陵区。以前光秃秃的石头山现在绿满山川,漫山的树都是用“郝式造林法”种活的。

在信都区从事林业工作几十年的郝景香,2009年退休后拉起一支造林队,摸索出“套保湿袋、埋玉米芯、盖石板片、靠育林板”固土、蓄水、保墒造林办法,树苗成活率超过95%。近10年来,信都区采用此法植树2800万株,为26万余亩荒山披上绿装。“郝氏造林法”在省内50余个县区以及山西、辽宁、河南等多个省份推广应用。

在信都区彩虹山,原邢台县林业局干部郭镇忠一体化治理山水林草,独创9种整地造林模式,种活42万余株树,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开创了“彩虹山生态综合治理模式”,打造了石漠化荒山生态修复典范。

“‘郝氏造林法’‘彩虹山生态综合治理模式’,破解了浅山丘陵干旱区绿化这一难题。”信都区委书记李行军说,全区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在浅山丘陵区造林36.5万亩,“绿化断带”基本缝合。创新生态混交造林模式,丰富造林景观,曾经的“绿化断带”成了美丽的“七彩太行”。

厚植绿色底色,信都区全方位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地表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防治有序推进,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 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富民

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信都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生态产品更加丰富,绿色财富不断增加,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4月4日8时,保利国氏生态农业开发河北有限公司的东寺酸枣基地,酸枣树布满山野,工人正忙着采集接穗。

“这可不是普通的接穗,这是酸枣界的‘芯片’!”保利国氏生态农业开发河北有限公司总经理田红玲神秘地说,这是公司新选育的保利丰产6号。新品种一核双仁,产量高、抗虫害能力强,斯皮诺素含量高出国家标准15%。

今年春节后,保利国氏生态农业开发河北有限公司采集了100多万根接穗,现在被抢购了九成。“一根接穗卖5元,只接穗一项就进账近500万元。”田红玲说。

中药历来讲究药材的来路,信都区是“邢枣仁”的道地产区。全区把控酸枣品种源头,起草种植地方标准,打造千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6个,种植总面积28.02万亩,年产值达7.2亿元。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信都区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特色林果,形成了五大果品产业带:深山区山场板栗、沟谷苹果,浅山区核桃,丘陵区酸枣,平原区鲜桃。全区涌现出10个林果专业乡镇和200多个林果专业村。

提高果品附加值,信都区持续实施果品提质增效和品牌创建工程,加速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成功打造“浆水苹果”“邢台酸枣”“邢台板栗”等知名品牌。优质土特产有了“金字招牌”。

精深加工企业推出苹果醋、苹果酒、苹果脆片等新产品,冷链和保鲜企业延长苹果的生命周期,电商和外贸企业广开苹果销路……“浆水苹果”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卖四季”、从“论堆卖”到“论个卖”、从“卖全国”到“卖全球”。

酸枣芽茶、酸枣原浆、酸枣核壳保健枕、酸枣口服液……酸枣“七十二变”,被加工成20余种衍生品,实现了“吃干榨净”。小酸枣长成了大产业。

好山好水育出好产品,优美的生态成了信都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区果树种植面积98.85万亩,年产值17.91亿元。山区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林果产业,有的村高达90%。日益提升的含绿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推动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需要持之以恒的定力,也需要体制机制创新。

信都区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两山”实践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为“两山”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强大的动力支持。

“我要个木屋,三个大人和两个小孩,中午过去啊!”

“您好,木屋现在都预约了,给您安排个星空房吧,孩子们可以在我们的儿童游乐区玩耍。”

4月6日,清明节假期最后一天。上午9时多,羊范镇北唐村语荷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抖音直播间里,主播王唯忙得不可开交。得体的应答、周到的服务,引来众多粉丝。

王唯是北唐村人,今年52岁,2023年成为一位专业主播,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从村民变网红,王唯的逆袭,得从一个“百亩荷塘引来北京投资商”的故事说起。

2018年,北唐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臭水沟改为荷花塘,村庄变景区。乡村美景引来了北京侨麟阙公司。2022年9月,双方签订协议,共同建设语荷田园综合体项目。如今,北唐村开发了特色餐饮、康养民宿、种植采摘、艺术研学等多种体验业态,着力打造城市减压基地。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信都区积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等方式,推行“宅改+民宿+康养”模式,引进社会资本12.8亿元,激活山区旅游资源,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信都区投资4.78亿元修建的抗大路,串起沿途3个乡镇38个村,也将山里景区串珠成链,成为旅游路、富民路。

走进抗大路旁的浆水镇前禅房村,一座座康养小院里,青竹几簇、秋千轻摆,温馨恬静。

“5年前,我们这里还是一个空心村,抗大路给村里带来了新机遇,引来了投资商。”前禅房村党支部书记李纪成说,2019年,村里与北京“云清清”公司合作打造康养民宿,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

看到前禅房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周边4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找上门与李纪成商量一块发展康养产业。5个村共同在前禅房村改造的4座小院和新建的一幢康养宾馆即将投入运营。

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百姓身边的“绿”变成了口袋中的“金”。2024年,信都区接待游客9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亿元,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河北日报记者 贾楠 马朝丽 王永晨)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