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的端午节即将到来,对于今年这么特殊的时期而言,很多人选择在家里吃粽子陪家人。
五月又称“午月”,初五日又叫做午日,两五相叠,故称重午。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第一个午日正好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而端午节就选在了这一天。
端午节有很多流传千年的习俗,比如说门口插艾叶,全家人吃粽子,再就是现代人可以在这一假期好好休息,要说端午放假吃粽子这个事,我们还要感谢历史上一个人物——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任职期间提倡举贤授能,上奏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政策,李竹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弟的强烈反对,最终被谗言诬陷,革职驱赶出城。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流放到沅、湘流域,并且在了游历山水之间创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现在广为传唱的不朽诗篇。
看到国家的大好河山被蚕食,屈原心里在滴血,但自己空有救国之策却被猜忌,走投无路的屈原终于来到了汨罗江边,说出了那句经典的人生感言:“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后抱石投江。
时至今日,不管是否知道屈原这个人物,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度过端午节,而且诗词是最具中国人文化品质,我们在诗词中不仅可以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还能从诗词中描绘中“追溯”回千百年间的历史场景。
比如说下面这4首诗词,全部跟端午节有关,读的时候让人感觉就像是粽子一样飘香、回味无穷。
这篇诗词先是从端午节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已经离去了千百载,怎么还能回来呀!”国破身死的屈原还剩下什么,恐怕也只有“千古绝唱”《离骚》了。
这首诗词的上片写的是端午节的风俗,“榴花”、“角粽”都是标志性的景象;而下片描写了人们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紧接着抒发了离别的愁绪。
还在后面写了一位闺中女子,享用粽子后在家休息,梦醒后却想出外踏青。
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是好友相聚、还是返乡探亲,都会让人滋生时光飞逝的感叹。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了山村。诗人吃的粽子有两个鬓角,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存药材、配药房,为的是该年平平安安。忙完了这些,差不多是夕阳西下的时刻,诗人的家人已经把酒菜打点好了,回到家就高兴的喝了起来。
端午节,吟起诗词,感受古人情怀,涌起一抹乡愁,盈得一份眷恋。
主要是因为作为古代文豪,屈原做到了一生正直,胸怀大志,且有一腔爱国的热血。
我们现代人都应该像屈原那样做一个挺立于世间的大丈夫,正如“举世皆浊我独清”!
屈原怀才不遇,看到国破自己却无力改变,便抱石投江,这也说明屈原这个人追求完美。
其实这点从《离骚》中的句子翻译也可以看出来:
公元前278年5月初5,屈原形容枯槁的走在汨罗江上,嘴里不停的念叨:
“国破山亡,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一个在此打渔的老头瞅他眼熟,大喊了一声:
“哟,这不是三闾大夫芈原(本姓)么,怎么混的这么挫?”
屈原艰难的抬起头,露出清凉的眼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细细品来,屈原容不得一点污浊玷污自己,这种精神值得现在我们每个人去批判性的学习。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卓绝一世。
后来又借用“离骚”盛赞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以可见其对于《离骚》的喜爱。
从鲁迅的评价和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屈原一样类似经历的人可以从《离骚》中获取精神力量。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缅怀屈原的方面,都建议大家读一读《离骚》这部诗词集。
他这种炽热无悔的求索,对美好品格的无上追求,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屈原留给我们的,不只一个节日,一个粽子,一叶龙舟,更是在黯淡途中依然保持清醒与自我追求的执著。
屈原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是生命却熠熠发光,心灵中追求完美的东西通过《离骚》、《诗经》留给了后代,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着人们的心灵。
中国诗歌的主流始终是正向和积极,促使中国人永远保持着那份执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