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比”的来源及分类
“德比”这个词的来源大概有两种,但版本都与英格兰的德比郡有关。
一说每年的英国赛马大会就在德比郡举行,比赛当天就被称为德比日。
而在德比郡土生土长的赛马几乎都是名星,人们会将德比大战用来形容来自德比郡的赛马之间的比赛。
这个词逐渐延伸到了其他竞技项目当中,用来形容地区相近球队之间的比赛,或是实力超强球队之间的比赛。
与之相比,另一种说法显然更为靠谱些,就是传统足球比赛的延伸。
19世纪初,虽还没有正式的联赛,但足球这项运动已经在英格兰广泛流传,而德比郡则是足球氛围最火爆的城市之一。
他们市中心的两支球队在每年六月的第二个周二都会相约一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比大战的叫法就在整个英格兰传播开来了。
这也可以看出,同城德比是最原始、最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德比赛。
比较著名的有意大利的米兰德比、罗马德比,英格兰的曼彻斯特德比以及西班牙的马德里德比等。
(老哈兰德曾在曼市德比被曼联队长基恩铲伤,告别了职业生涯。所以小哈兰德加盟曼城,是衣钵传承,还有对曼联的不爽)
在此基础上,同城德比扩大到同区德比,它是指归属于一个大行政区或者历史上是同一地区的两支球队进行的比赛。
尽管地区德比的范围扩大了,但其核心思想不变,都是两支球队基于地理、文化、历史原因形成的长期对抗。
最为著名的有英格兰的伦敦德比。
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著名记者布列拉提出了“国家德比”的概念。
指的是一个国家中最有实力、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两支传统强队之间的比赛。
印象最深刻的是西班牙的皇家马德里与巴塞罗那,阿根廷的河床与博卡青年。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流浪者和凯尔特人。
此外,还有特殊的“颜色德比”,主要是双方的颜色代表着各自球队的传统颜色。
比如有曼联与利物浦的双红德比、切尔西与曼联的红蓝德比。
“德比”大战中的两队见面,总是分外眼红,这不单单是“一山不容二虎”,大家都要取得好成绩,尽可能取得本地球迷的支持。
更多的是两队因为各种历史悠久且无法调和的矛盾所形成的一种敌对关系。
以阿根廷国家德比为例。
河床队被称为百万富翁的球队,是因为其所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北部区域是传统的富人区,其球迷组成以上流阶层和中产阶层为主。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同城博卡区的另一“贫民豪门”博卡青年队。博卡区是著名的贫民窟,是一些社会最底层的劳工、船员、外来移民的聚集区。
因此,博卡青年队也被称为是贫民的球队。博卡青年队俨然成为了底层人民的精神寄托,球王马拉多纳、里克尔梅、贝隆等国际知名球星都出自该队。
这两支球队的德比战,不仅是球队的碰撞,也代表着球队背后支持者的对抗,最终两队争的不只是竞技场上的胜负,更是代表了平民阶层与上流阶层的对抗。
马德里德比亦然,皇家马德里的创始人多为西班牙的上层人士,也更能赢得上层社会的喜欢;
马德里竞技被称为“床单军团”,不仅指他们的队服红白相间,其实还代表着这支队伍的平民底色。
皇马虽然大部分时间实力占优,但马竞却每次都能给皇马制造麻烦。
在西蒙尼上任后,马竞在与皇马的比赛中经常大打出手,场面也是火爆十足。2014、2016年欧冠决赛,皇马都踩着马竞夺冠。
西蒙尼一人成全了安切洛蒂、齐达内两位皇马主帅。
两家俱乐部很少发生球员交易,不过,皇马“银河战舰”一期的领军人物劳尔则出自马竞青训。
至于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的国家德比,背后的纠葛更为复杂。
西班牙在二战时期,弗朗哥主政,由于他没有站到反法西斯的阵营中,所以他急于在战后挽回形象。
当时竞技成绩最好的皇马,成为弗朗哥政府追逐国际荣誉的工具。
政府的大力扶持,让皇马取得了1956-1960年欧洲冠军联赛五连冠的辉煌。
通过皇马的“名片”作用,弗朗哥政权的合法性危机得以消除。
加泰罗尼亚地区在加洛林王朝时期曾是巴塞罗那伯爵国,后来被阿拉贡王国吞并。
在弗朗哥时代,这一地区的经济有了肉眼可见的飞速发展,但让他们不满的是,弗朗哥否认了这一地区的传统和文化。
因此,这一地区一直有独立的倾向,巴塞罗那俱乐部宣传的口号“巴萨不止是一家俱乐部”。
除了与皇马一较高下的意味之外,还有充当加泰罗尼亚政治运动标签的感觉。
两支队伍对决从场上到场下,从之前的瓜穆斗法到最近的主席大战。
巴塞罗那主席拉波尔塔声称皇马是“体制球队”,因为与弗朗哥过从甚密。
但皇马举证,巴塞罗那曾将金钻徽章授予弗朗哥,并在1965年授予弗朗哥名誉会员。
巴塞罗那曾被弗朗哥三次以资本结构重组的方式从破产边缘拯救了回来。
在弗朗哥任期内,巴塞罗那赢得西甲冠军8座和国王杯9座,而皇马在此期间的15年从未获得过西甲冠军。
皇马在西班牙内战中曾遭到解散,多名球员被迫害、被拘留甚至是流放。
如此看来,巴塞罗那更像是“体制内”球队。
除了政治和历史层面,宗教信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德比,格拉斯格流浪者VS凯尔特人是因为两队宗教信仰的分歧导致互为死敌。
因为代表着苏格兰宗教传统的格拉斯哥流浪者从1910年开始禁止天主教徒加入。
而代表着北爱尔兰教派传统的凯尔特人队则是由天主教圣母会教士所创建。
两队球迷自然是斗得你死我活,老死不相往来。
可以说,“德比”这种现象,是根植于足球这个运动本身的魅力基础上,又与经济和文化脱不了干系。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言,职业足球联赛中的“德比”现象,一点不遑多让。
在甲A时代,上海申花和上海国际的“德比”大战就不乏看点。
上海,是中国最前沿的城市,曾几何时,姚明代表着上海的高度,刘翔代表着上海的速度。
早在黑白电视都没能进入万家灯火的时候,上海的足球联赛就已经非常火爆。
当时,上海申花主宰着上海足坛,而成立稍晚的上海中远则急于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上海中远一度从申花挖来了申思、祁宏,范志毅从申花出国留洋,回国后却加盟了中远。
两队在2002年的德比战中,奉献了精彩的对决。
那一年,刚出道的周杰伦也跑到现场,唱了《双截棍》,不过那时候千里之外东风破青花瓷还在方文山的脑子里,因此,周董一点也没抢了球员们的风头。
申思之所以来到中远,是因为和徐根宝的矛盾,他憋足了劲头要证明自己:“别的比赛无所谓,这场德比必须要拿下。”
赛前徐根宝嘴炮说中远就算引进那么多球员也是“空心萝卜”,队里的申花旧将更是铆足了劲想要进球。
中远获胜后,激动的申思指着申花替补席咆哮,赛后范志毅让记者转达一句话:“告诉隔壁,今天空心萝卜赢了。”
据说,申思还一脚将球提到申花老板的看台,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桌子上。
申思的脚法是世界闻名的,从他或许可以猜测,国足球员没实力的多,有实力的也不卖力。
申花输球后,打破了过往依靠本土球员的思维,从辽宁挖来了张玉宁、肖战波。
并在末代甲A,获得了争议满满的冠军。
从这里可以看出,上海不同于北京,历史上的皇权唯一性以及由内陆、城墙而形成的城市中心思维,让北京国安的地位无法被撼动。
而一直远离政治中心以及很早就开埠对外的上海,人们对“中心”的概念其实十分模糊。
有趣的是,在语言上也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北方语言地跨百里都较为相近,但南方水网地区一个村和另一个村都有可能语言不通。
所以,哪儿有什么中心?
因此,只要你强,只要你成绩好,只要你肯花钱,你就能在上海滩站稳脚跟。
历史上,官府、民间、洋人,都想在这里分得一块肥肉,而各方势力的犬牙交错,也让这里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只要你够精明、够狠,你也许就会在这里成为一方豪强。而你的出身?有则好,没有也不那么重要。
正因如此,上海德比其实没有齐鲁德比看起来更像“德比”。
济南和青岛在各个方面的不同,其实也就春秋时齐国和鲁国的不同。
一个是海洋经济,一个是内陆经济。
青岛的经济远超出山东的平均水平,而济南作为省会,在各方面得到的支持必然又比青岛要多。
这是青岛希望成为直辖市不受山东管辖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原因也直接导致了青岛与济南的不睦。
可以说,青岛人与济南人的矛盾是现实中存在的,经济、文化、人文各方面的不同以及产生的矛盾也就直接反映在了足球上。
全世界范围内,足球联赛都存在“德比”现象,这其中有竞争,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
我们应当加强球迷组织建设,将之导向规范化。
但在“德比”中存在的,因激情过分而导致的不文明现象,只要不上升到人身伤害和肢体冲突。
类似“口吐芬芳”这种现象,我们当然要严格批判,尤其是不能对女性球迷爆粗口。
但也要给予适当的宽容,毕竟连西甲、英超都避免不了。
或许在向他队球迷表达不满的时候,与其口吐芬芳,不如说:“祝你支持的球队降级”,如果编成歌谣,集体唱出来,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