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中,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抵发端于太史公的每篇传记后面的“太史公言”的附注议论,后来独立形成一种与诗词歌赋相对的小杂散文形式,可记叙,可议论,以说理为主。《捕蛇者说》,《爱莲说》都是千古名篇。
莲花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我们先来看这两百字的小散文《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分上下两段,上段起笔于花木众人皆爱。“这水中陆地上的花花草草啊,可爱的很多。东晋隐士陶渊明挚爱菊花,‘采菊东篱下’。唐朝以雍容华贵的牡丹为美,世上的人莫不喜欢。我却只爱这莲花生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清水涤荡后也并不显得妖艳。心中贯通,外形挺直,没有枝枝蔓蔓牵连,淡淡的清香越远越有味道,笔直洁净而亭亭玉立,大家只能远远地观望,不能轻易地玩弄它。”虽然写了诸花可爱,重点还是描写了莲花的形态芳香,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性格特征。
“我以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莲花,则是品格高尚的君子。”这几句是对上段头几句分析的总结和加强。“唉!爱菊的人,真正的隐士,陶渊明之后就没有了。有谁和我一样爱红尘中高洁的莲花呢?大都是追求富贵牡丹的营营众生啊!”
下段揭示了各种花的隐喻,用菊花来映射陶渊明的隐逸,用牡丹来映射世上大多数人的追求富贵之心,莲花的高尚品格就映射了自身的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对世风的喟叹。
高洁
周敦颐以《爱莲说》为天下知,其实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周敦颐在儒家中地位远高于文学中的位置。他的《太极图说》引入了道家理论,为经学没落的儒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奠定了儒学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他和他的两个徒弟程颐程颢开创了宋明理学,也就是说周敦颐实际上是宋朝“道学”的宗师。
虽然后来宋明理学背上了“道学家”的名声,但是在当时,周敦颐,二程都是响当当的君子。他们有文化,向往自由,但是作为儒家中坚力量,必然以入世服务天下为己任,所以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去隐居世外,又看不惯世俗中的种种蝇营苟且,所以力求自身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说来,以莲花自况,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花这种表象,菊也好,莲也好,牡丹也罢,入眼为色,入鼻为香,赏心悦目,人人都爱。
周敦颐爱的是他自己赋予给莲花的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