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澶渊之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9 10:08:17    

中国历史上的澶(chán)渊之盟,是指北宋和辽朝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在澶洲缔结的盟约。澶洲就是现在的濮阳,濮阳是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


澶渊之盟要从澶洲之战说起:北宋自从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两度失利后,宋廷内部逐渐产生了恐辽情绪,继而又爆发四川青城地区王小波、李顺起义。


面对内忧外患,宋廷确定了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在调兵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改对辽的攻势为守势,放弃收复幽云的打算,而在河北平原中部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北),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南),再从沉远泊以西至太行山,沿宋、辽边境,利用河渠湖塘,筑堤蓄水,筑起一道蜿蜒900余里的防线,作为战略上防御辽军侵扰的屏障。并且沿防线设置26寨、125军铺,驻兵3000人戍守。此时辽廷深知宋意,更加紧对宋朝边境的入侵和挑衅。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帝耶律隆绪及母萧太后亲统辽军,大举南下。辽军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绕开有宋军重兵驻守的城池,一路挺进,包围定州(今属河北)。在辽军迅猛的攻势下,宋军措手不及,北方州县纷纷告急,宋廷上下为之大震。宋真宗一面表示要统兵抗辽,一面又心虚胆怯,犹豫不决。臣僚多劝真宗迁都南下,唯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主张真宗亲征北上。经朝廷中主战派的力争,真宗被迫同意北上。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寇准等人又调兵遣将,作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真宗才终于踏上北巡征程。此时号称20万的辽军,在辽帝和萧太后的统领下,继续南下,又先后攻陷宋德清军(今河南清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重镇,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北。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对宋都开封构成极大威胁。宋军守城官兵坚守城池,并于城外设伏弩射杀辽兵。辽南京统军萧挞览于攻城时,中伏弩身亡,辽军士气受挫。真宗自开封北上,行进十分迟缓,在寇准再三催促下,才于十一月到达澶州南城。当时澶州城分南、北二城,中间为黄河所隔。河上用船相连架成一座浮桥,连接二城。真宗到南城后,即表示不愿过河去北城。寇准又与禁军将领高琼反复劝说,方将真宗请到北城。当真宗登上北城城楼时,宋军一片欢腾,士气为之大振。其时宋军前来增援的数十万人马亦集结在澶渊一带,与辽军形成对峙的局面。辽军见此局势,深感孤军深人,难相持长久,急欲和谈。这正合真宗之意,遂派遣使臣,向辽乞和。十二月,宋、辽经过几番交涉,商定和议的内容,并交换了“誓书”,订立盟约。






双方约定:仍维持原定疆界;两国约为兄弟之国,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朝每年给辽朝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沿边驻军各守本方疆界,相互遣送对方逃亡人境者,不能新增城堡、开挖或改移河道;辽军北撤时,宋军不得在途中攻击。



故,澶州之战后,辽宋缔结了举世闻名的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