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无意识记忆是什么意思(记忆必须发生两次,无意识记往往是有意识记的前提)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11:00:56    


《给教师的建议》第三十五条“怎样培养记忆力”主要是针对学龄前和小学低段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坚定地相信:“当儿童还没有达到需要在课堂上和家庭里记忆和背诵的那个时间时,就应当特别关心他的记忆力的培养。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

所有的记忆必须发生两次,第一种是无意识记,第二种是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背景,是有意识记前提,是背景知识。

以我为例,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初中时音乐老师让我读简谱,只好标出“do、re、mi、fa、sol、la、si、do’”。写这篇文章时,我不得不查查这七个音符。目前儿子学音乐,我已经帮不上忙,我太缺乏音乐方面的无意识记。但爱人不一样,她可以很好跟着儿子,毕竟她在读师范时简谱、弹风琴是必修课。当然随着儿子越学越深,爱人终会跟不上的。

记忆是以理解为基础。当音乐知识超越了爱人的智力背景,爱人也是第一次接触,就很难理解了,记忆成了件困难的事。

而我没有对简谱的理解,当然无法记住。理解可以说是以感受为基础。我上初中之前,完全没有音乐方面的接触,初中之后自学过一段时间的风琴,时间不长,不能够与爱人相比,所以儿子刚学音乐时,我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没有感受、没有理解,记忆是不可能发生的。有意、刻意的记忆,必须以无意记忆、无意的感受作为前提。

我们学新东西速度会快,那是我们在学之前已经学过了,而不是直接去接触新的东西。

学龄前和小学阶段,我们要让孩子大量地接触自然和人。接触自然是观察和实验,孩子便到词语的源头去旅行。孩子在理科的学习上要有高的成就,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实验。

接触人指孩子要有伙伴、朋友,要有社交圈,因为孩子的德性、未来的领导力,都是在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要更有效地进行精确的学科学习,必须与大自然、人和事物丰富的接触作为前提。

“在小学里,应当打下记忆力的牢固基础;而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探求、获取和掌握的知识,就是记忆力的牢固基础。”

孩子早期的丰富相当重要,如果没有这种丰富,我们的一生受困于它,我们错过了某些敏感期。

我们在接触自然、人、书籍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有意识学习,我们经历的是无意识学习。我们的能力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譬如婴儿学会说话。

在真正、精确的认识之前,孩子需要大量的浪漫感受阶段。

如果孩子没有丰富的接触,直接学习教材将会非常枯燥。没有观察,也没有实践,直接拿背课本上的知识,背下来是为了考试,孩子是不可能喜欢学习的。即使背下来了,东西往往记得不牢固,也很难运用。

感受是前提,记忆是结果。

孩子早期的大量接触其实是记忆的基础。

如果孩子学习的东西过于抽象,是因为记忆没有发生两次,新学便是记忆。为了考试,孩子必然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会损伤孩子的记忆力。

运用更好的学习方式,它对整个教室方方面面的要求非常高,应试教育要求的是高分,相对而言背诵是最快的路,尤其在小学。当老师取代背诵的尝试都失败了,老师很容易陷进一种收益成本的困境当中,死记硬背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死记硬背是低阶学习,不是深入学习。

死记硬背用剪刀把把事实之间的链条剪断了,剪断后,孩子的认知学习失去了根,没有根的孩子不可能学得好。

应试教育是以一种机械的方式运行,本质上不是意义学习。

记忆需要认知敏感,孩子与自然的亲近,与人的亲近,与书籍、文化的亲近,让孩子成为大写的人。如果这个亲近被阻断了,孩子的道德和智力会出现一种麻木迟钝。在麻木迟钝的情况下,抽象的概念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孩子的心智和判断力,让孩子丧失智慧的敏感,或者丧失同理心、同情心。

如果一个儿童只能看见事物、现象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一面,而他自己并没有深入到事物和现象的深处和实质里去,没有作出任何‘发现’,没有体验过发现现象之间的出乎意料的相互联系的那种惊奇的情感,那么这种儿童进行识记是会感到困难的。

所有精确的学习和记忆,本质上是刻意学习,但这个刻意学习必须有一个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作为基础。

比如,孩子进行长文挑战时,并没有对某个字进行精确识记的任务,只是在主题当中去感受它。长文挑战是孩子的第一次认识或记忆,精确识记是第二次。

识字必须发生两次,对孩子来说才是活的。否则,孩子学习变得不稳定,遗忘率非常高,孩子没有扎根于第一次识字。

关于记忆,我们需要区分记忆和记忆术,记忆是记忆,不是记忆术,记忆术是形式训练。当一个人精通一件事情后,很少使用记忆技巧。

记忆术可以有限地使用,我们应该教孩子一些记忆术,对孩子的记忆东西给予一定的指导。但不能把记忆的基石建立在记忆术的基础之上,毕竟记忆术是短期行为。

记忆术适合于临时抱佛脚,比如马上要参加考试,记忆术是很有用处的。但是对于真正能力的形成,那些记忆术是没有意义的。记忆术只是在特定的时候辅助学习,属于阶段性的拐杖,不是学习上本质的东西。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记忆是理解力,记忆术不能带来真正的理解,适用于某些信息记忆,比如电话号码。

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孩子的记忆往往伴随着情绪,我们要利用孩子情绪的力量。情绪的力量取决于情绪的强度,情绪的强度意味着这件事情和孩子的关联度。

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真正的认识发生两次,学前要与大自然接触,进行思维课,小学要海量阅读,中学要广谱阅读。

孩子年龄越小,学习越是感受性的和直观性的,孩子年龄越大,学习越是抽象的。

通过思维课和阅读,孩子的大脑在重构,孩子的智力在提升。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