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童》
吕岩 〔唐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2.《牧童词》
李涉 〔唐代〕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3.《牧童词》
张籍 〔唐代〕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该诗用牧童的口吻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而活泼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描写了牧童的劳动生活,是一幅美妙清新的牧牛图 。此诗十句,前八句绘制了一幅绝妙的“牧牛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牧童的天真泼,牛的悠闲自得,都情态逼真,意趣动人。尤其是末两句,浑然化典,用官家截角来吓唬牛儿,妙趣横生,用意深长,主题明朗化,达到了“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工艺。
4.《牧童》
刘驾 〔唐代〕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这首写牧童的诗比较简洁。前两句写牧童虽然身居荒僻山村,却懂礼节。诗人抓住牧童拜客时山果从怀中落下这一细节,写出他的纯真和逗人发笑的情态。后二句则写他大白天把牛赶回来是因为溪边狂风暴雨,担心发生不测。若是微风细雨,他是不会现在这么早就回家来的。这些描写表明,牧童是很细心的。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平白如话,却非常有趣味。
5.《牧童》
卢肇 〔唐代〕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谁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横卧在牛背上听着秋声入眠。在路上还时不时地吹奏一曲,根本就不担心没有知音来欣赏。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之情。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6.《牧童诗》
黄庭坚 〔宋代〕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
7.《牧童》
周敦颐 〔宋代〕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东风徐徐吹拂,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一望无垠、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有个孩童在兴致勃勃地放牛,谁能知道牧童他的乐趣。回家的路上,牧童舒服地躺在牛背上,一直吹奏着笛子,笛声悠扬悦耳、清亮欢快。诗中牧童的悠闲源自太平盛世,耕牛和牧童表现的闲适和充满乐趣的农村生活,是农耕社会的一幅理想图卷。
8.《村晚》
雷震 〔宋代〕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9.《所见》
袁枚 〔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10《题画》
袁枚 〔清代〕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这是一幅岁月静好的乡村画图,是记忆里童年的模样。乡村的傍晚,雨后初晴,被雨洗后的天空显得格外明朗,灼灼桃花倒映在水面,更加的鲜艳夺目。放牛的牧童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只见远处大黄牛的背上,一只水鸥正睡得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