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手上长瘊子预示着啥(皮肤上长了几个“瘊子”,小心可能和HPV感染有关)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08:20:23    

据科普中国消息,最近有位朋友手上长了几个“瘊子”,很紧张,来咨询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告诉她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她很惊讶,说知道HPV是性病,会引起宫颈癌,想到这,她是又纳闷、又害怕。

其实,她的理解是存在误区的,不用太担心。让皮肤长出“小疙瘩”的HPV,并不完全等同于导致宫颈癌的HPV。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HPV大家族。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瘤空泡病毒A属,是球形DNA病毒,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根据侵犯的组织部位不同,以及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我们可以将多种亚型的HPV病毒归为四大类型:

(1)皮肤低危型:包括HPV1、2、3、4、7、10、12、15等病毒亚型,与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等相关;

(2)皮肤高危型:包括HPV5、8、14、17、20、36、38等病毒亚型,与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有关,其他还与可能HPV感染有关的恶性肿瘤包括:外阴癌、阴茎癌、肛门癌、前列腺癌、膀胱癌;

(3)黏膜低危型:如HPV6、11、13、32、34、40、42、43、44、54等病毒亚型,与感染生殖器、肛门、口咽部、食道黏膜等相关;

(4)黏膜高危型:HPV16、18、30、31、33、35、39、53等病毒亚型,与宫颈癌、直肠癌、口腔癌、扁桃体癌等相关。

那么,开头说到那位朋友手上长的“小瘊子”,是什么类型的HPV感染呢?通过刚才的分类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小瘊子”“小疙瘩”,是低危型HPV感染的一些皮肤表现,下面就着重了解一下,低危型HPV感染后还会给我们的皮肤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改变:

1.寻常疣:

米粒大小的丘疹,表面角化明显,粗糙不平、顶端刺状,质地坚硬,皮损可单个,也可多个,可自身接种而逐渐增多。多发生在手、足等。

2.特殊部位表现疾病:

甲周疣:发生在指、趾甲周围,表现为甲下增厚、角化。

跖疣:发生在足跖部位,皮损表面因受压可见出血点和黑点。

丝状疣:发生在颈部、眼睑的呈柔软丝状多个细小疣。

扁平疣:多发生在面部,躯干部位也常见,多为2-5mm大小的扁平丘疹,肤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圆形或类圆形,偶因瘙痒而搔抓形成自身接种,或沿皮肤损伤表面种植。

黏膜低危型HPV有可能感染外生殖器或特殊部位黏膜,但其所致的通常为良性表现疾病,包括:

1. 生殖器疣(尖锐湿疣):

感染外生殖器,易发于女性外阴、阴道、宫颈和肛门周围、肛管内、尿道口;男性的外阴、阴茎、睾丸表面、尿道口、肛门周围、肛管内等外生殖器部位;少见于腋窝、脐窝、趾间、乳房下等部位。感染后,患处的具体状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典型表现:肉眼可见的典型皮损,形态上为乳头瘤状、菜花状、颗粒状、鸡冠状等;

(2)亚临床表现:肉眼不易辨认,借助放大镜、醋白试验才能观察到,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测有典型HPV的病理改变;

(3)潜伏感染:HPV进入皮肤黏膜的细胞内,不引起任何临床表现和组织细胞学的异常,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核酸杂交等,才能在皮肤黏膜的细胞中检测出。

2.特殊部位表现疾病:

引起口腔黏膜表面的疣状损害、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瘤病等。

你可能还听过“母瘊子会生小瘊子”的说法,这个说法还真不是危言耸听,科学的解释是:HPV具有传染性,病毒不断复制增多,是会让皮肤、黏膜的损伤不断加重。所以,长“瘊子”不可怕,但是应该积极治疗。

对低危型HPV感染,目前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物理治疗:去除肉眼可见的“瘊子”:激光、微波、冷冻、电灼、手术切除(妇科的LEEP刀等)、光动力疗法等;

(2)药物治疗:0.5%足叶草脂毒素酊,5%咪喹莫特,50%三氯醋酸、氟尿嘧啶软膏等;

(3) 免疫疗法,可减少复发,并加快清除病灶,药物有:干扰素、白介素、胸腺肽、转移因子、卡介苗、异维A酸、自体疫苗等。

感染低危型HPV不用太担心,而其预防则主要靠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自身良好的免疫力。目前预防HP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HPV疫苗,其防范对象主要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高危型HPV感染。

已上市的HPV疫苗根据其可预防的HPV型别数量的不同,分为二价HPV疫苗、四价HPV疫苗和九价HPV疫苗。这三种疫苗都可对抗高危型HPV(HPV16型和18型)的感染,并且效果非常显著,值得大家重视。

总结: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个大家族,其中对人体生命健康有威胁的高危亚型需要引起重视,疫苗接种有助于预防高危型HPV感染。此外还有低危亚型的HPV,皮肤上的“小瘊子”就有可能是它们引起的,由于HPV具有传染性,也建议大家不要轻视此类感染,及时到医院皮肤科接受治疗。

相关文章